本書根據(jù)訪談的主題分為“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三個部分。自1956年中國政府組織制定第一個“向科學進軍”的藍圖——《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綱要》(簡稱“十二年規(guī)劃”)——以后,中國的政治風浪一波高過一波,到“文化大革命”時更是達到頂峰。那種環(huán)境對于當時尚不能產生立竿見影效果的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事實上,在1956:1976年間,真正按計劃組織大量人力實施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恐怕也只有這三項。 每一個項目的歷史過程,本書都選了幾位至十余位當事人來講述。在排列訪談錄時,按當年分工和所在單位劃為若干組合,每個組合中受訪人依首次受訪時間排序。這些受訪人有的來自中國科學院,有的來自高等院校,有的是“老”科學家,有的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有的當時還是學生,還有幾位是專職的科研管理干部。盡管被詢問的都是幾乎相同的問題,但由于當時所處的位置不同,以后的地位各異,認識水平不一,以及各人記憶力和表述風格的差別,他們所做的答復不盡相同。對口述歷史而言,這樣的結果在所難免,甚至迥然不同也是其應有之意,正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展示歷史的多面性、多層性、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