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形而上學相融而相合的,當然不僅僅限于理論理性層面的認識論、邏輯學,廣而言之,形而上學與實踐理性層面的價值論、倫理學等等,同樣并非彼此懸隔。前文已提及,從道德的基礎,到價值判斷的根據,從審美活動的對象與主體,到哲學層面的終極關切,都內在地滲入了形而上學的視域??梢哉f,形而上學既致力于回歸存在的統(tǒng)一,又聯(lián)結了智慧之思的不同向度,從而在雙重意義上體現了哲學以求“通”為指向的內在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隨著對作為存在理論的形而上學的質疑、拒斥,哲學似乎越來越趨向于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哲學家相應地愈益成為“專家”;哲學的各個領域之間,也漸漸界限分明甚至壁壘森嚴,哲學本身在相當程度上則由“道”而流為“術”、由智慧之思走向技術性的知識??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性鴱娬{了智慧對于哲學的重要性:“哲學惟一的急務(sole preoccupation)是智慧。”這一看法頗有意味,它從一個方面表明,康德已以其哲學家的敏銳,注意到了智慧在近代(包括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被遺忘的趨向。這一狀況在康德之后似乎更趨嚴重,而哲學之求其“通”的品格則相應地每每被遮蔽。以此為背景,重新確認形而上學所體現的哲學之求“通”的走向,無疑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