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來佛教傳入中土后,經過兩漢時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依附、迎合與調和,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傳統(tǒng)儒道的共存并進、沖突交流,隋唐時期的相互吸收、獨立創(chuàng)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滲透、三教合一,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質的中國佛學理論。中國佛學一方面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寬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從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學精神。 本書追溯了中國佛學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中土文化之根,并對中國佛學精神的形成發(fā)展、中國化佛教宗派的主要理論學說、中國佛學精神在不同理論學說中的體現,以及中國佛學的圓融精神、倫理精神和人文精神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探索和分析,是研究中國佛學形成發(fā)展歷程、中國佛學基本理論學說、中國佛學精神特質的力作。 本書是帶有專著性質的國學教材,讀者對象為大專或本科生,系高職高專以上院校人文素質或通識教育的教材,也可作為社會人士、干部與經理人才的講座教材與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