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支,城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以文明發(fā)展為線索,勾勒出城市萌生、發(fā)展與逐漸成熟的進程,并揭示出這一進程即人類社會架構作為一個整體的運動與變遷的規(guī)律性與階段性。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在人類還處于野蠻時代的時候,是沒有城市的。正是隨著人類從蒙昧、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通過各種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城市才開始逐漸產生。在距今一萬年至七八千年前,人類在農業(yè)、新石器、陶器等方面所進行的三大技術創(chuàng)新,奠定了人類文明起源的物質基礎。在距今七八千年至五千年前,三大文明要素——銅器、城市、文字進入生成期。銅器是人類在經濟基礎上的首要文明要素,城市是人類在社會交往上的首要文明要素,文字是人類在精神文化上的首要文明要素。三大文明要素的生成和成熟,標志著人類社會進人文明時代。城市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有機體,它的出現(xiàn)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遠在城市出現(xiàn)之前,原始社會居民聚居點就孕育了早期城市的雛形。由于社會分工及早期商品交換的出現(xiàn),加之部落群體、階級之間斗爭的需要,“城”與“市”得以產生。盡管二者最初有著較大區(qū)別,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城”與“市”的職能相互交叉,“市”連著“城”、“城”倚著“市”的格局逐漸形成。而城市既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的載體。馬克思曾指出:城市的出現(xiàn),“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毖芯砍鞘惺芬簿褪茄芯课拿魇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