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與創(chuàng)遣。中國文化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樣法,同時也蘊含著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數千年來,歷風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彌堅,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為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大奇跡,是我們今天應當加以批判繼承的珍貴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欲理解中國文化,舍其歷史無由。而欲理解中國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國文化史的發(fā)展脈絡、特質及其研究狀況,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一、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問題是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對于文化的概念,迄無統(tǒng)一的界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邀請各國學者討論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識。據統(tǒng)計,有關文化的概念,多達數百種,人們見智見仁,莫衷一是。從西方的歷史上看,人們對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約兩千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提出來的,它從拉丁文譯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漢譯為“文化是心靈的哲學(修養(yǎng))”。其中cultivation本義是耕種,引申意為耕種—栽培—培養(yǎng)—修養(yǎng)。這可謂哲學的文化概念。它強調文化是人類心靈的創(chuàng)造物,并視文化是一個趨向品德修養(yǎng)終極目標的動態(tài)的創(chuàng)造過程。第二個時期是中世紀。有代表性的是藝術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藝術的總稱?!彼俏乃噺团d時代的藝術家們提出來的,強調文化是人類對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創(chuàng)造。第三個時期是19世紀。其間出現了兩種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