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曾參的思想價值有兩次被發(fā)現:第一次是在漢代,《孝經》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同,漢家將這一思想運用到治國之中,漢代皇帝謚號前都要加一“孝”字,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門七十子中獨推曾參,認為曾參繼承了孔子的道統,他們將《禮記》中的《大學》斷為曾參的作品,并認為子思述曾參之旨而作《中庸》,由此開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體系,以《論語》(孔子)、《大學》(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為“四書”。近現代以來的新儒家接著宋明理學講,曾參學說繼續(xù)得到足夠的重視。曾參在先秦說理散文發(fā)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组T禮學散文的藝術源頭是《尚書》、《國語》中的歷史記言文,這些文章大都采用歷史記言散文常用的對話問答體形式。曾參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經》、《曾子問》、《主言》、《曾子天圓》、《曾子疾病》等也是對話體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禮記·大學》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為這些文章不再用對話體,而是以一個“曾子日”領起,全文都是論述文字。這是中國最早的沒有敘事框架的純粹說理散文。我們可以說,中國典型的專題說理散文,是在曾參時代出現的。曾子是孔門七十子后學中留下文章較多的作家,他的門人后學將其著作編為《曾子》一書?!稘h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這十八篇《曾子》佚于何時,已不可知?!端鍟そ浖尽分洝对印范恚恳痪??!杜f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曾子》二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曾子》二卷十篇,稱即唐志所載。據高似孫《子略》稱,《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曾子》與大小戴《禮記》收錄的曾參文章已經沒有差別。這說明唐代的《曾子》已經不是《漢書·藝文志》的《曾子》原本。今天我們見到的《曾子全書》是宋人汪啤所編。汪日卓是安徽績溪人,一輩子沒有做官,他的一生學術業(yè)績就是編了《曾子全書》和《子思子全書》。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jié),重新編定各章次序?!端膸烊珪偰刻嵋穼ν魰屗帯对尤珪酚小白晕易鞴拧敝I,但又稱“過而存之,猶愈于過而廢之”,就是說汪氏所編《曾子全書》仍有保留價值。《曾子全書》共十二章,分為內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經亡佚,今存十章??讈常肿铀?,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在年輩上屬于孔子的再傳弟子。孔鯉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學術上都沒有什么建樹,而子思則是戰(zhàn)國前期儒家一大重鎮(zhèn),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子思大約生于公元前483年,死于公元前402年。鄭玄根據《禮記·檀弓上》子思哭嫂為位的記載,而推測子思并非孔鯉嫡子。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長大約去世較早,子思因此成為孔子唯一的孫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穼ψ铀嫉纳接泻喍痰挠涊d:“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或為“八十二”之誤——作者注)。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