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經過多年鉆研后發(fā)表了元素周期律,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成為后來者解讀元素規(guī)律的指路明燈。1905年,瑞士化學家維爾納根據元素周期律將當時發(fā)現的元素進行排列,制成了眾所周知的《元素周期表》。這種《元素周期表》是針對化學課程的需求而制作的,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但是,如果作為一張科普教育的平面?zhèn)髅絹碚f信息量就略顯不足了?!榱讼蛱幱诨瘜W啟蒙階段的中學生或不具備化學專業(yè)知識的讀者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科學家對于化學元素的貢獻,作者以簡單易懂、科普性強為原則,將“中國科學家”、 “中國礦產資源”和“元素中文命名”等內容結合起來,編制了《中國人的元素周期表》。本表采用維爾納編輯的《元素周期表》格式,標明元素序號、英文名稱、元素符號、中文名稱、相對原子質量,并對元素與中國的聯系進行了說明。其中,收錄了26位中國科學家或工作小組對38種元素做出的貢獻、中國位居世界前列的55種礦物以及元素中文命名的由來。作者希望該表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播科學知識、豐富我國化學史寶庫的科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