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篇
為往圣繼絕學——訪學者季羨林
季羨林談《季羨林文集》
東方赤子——季羨林訪談錄
灰色的童年灰色的故鄉(xiāng)
六歲離開父母投奔叔父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的永久的悔
一生考場得意 十九歲同時考取清華與北大
陳寅恪學風影響一生
留德十年苦攻絕學
三十五歲任北大教授兼東語系主任
弄不清印度佛教 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
治學經驗:“勤捉”
只有東方文化能夠拯救人類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
人生好比接力賽把自己這一棒認真負責跑完
晚年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
經常剖析自己“自知之明過了頭”
陳寅恪晚年作《柳如是別傳》 深意是愛國主義
人類要同大自然成為朋友這就是我的新千年寄語
21世紀:東方文化全面復興的新紀元——東方學大師季羨林教授訪談錄
東方文化必將全面繁榮
完善道德與東方文化再度輝煌
構筑高尚道德體系,迎來東方文化復興
季羨林訪談:和諧不簡單孔子很偉大
活l00歲也不稀 勸年輕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大學一年級要把國學作為一門必修課
“和諧”的概念不簡單 “五朝元老”勸大家珍惜
對談篇
世紀老人的話:季羨林訪談實錄
童年的記憶
中學風華
水木清華
留德十年
師恩難忘
文革也十年
治學之道
關于東方文化
關于中國知識分子
一寸光陰不可輕
家中女性
自我評價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獨特的文化——季羨林、王岳川對劉正成談書法
中國書法與文字改革問題
書法傳統(tǒng)經典與當代書法走向
書法文化意識與學者書法的崛起
中國書法精神與書法人格教育
與近代史共生——季羨林、池田大作、蔣忠新對話之一
開辟未來對話
經歷
苦守節(jié)操的德國留學時代
驚濤駭浪
恩師的存在
文章的力量
中印學的頂梁柱
自然觀、宇宙觀
給青年的贈言
周恩來總理
學術交流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季羨林、池田大作、蔣忠新對話之二
文化的定義與兩種文化產生論
一元產生論與多元產生論
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不同點
“分析思維”的特征
“綜合思維”的特征
社會的發(fā)展與文化交流
東方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與“依正不二”——季羨林、池田大作、蔣忠新對話之三
世界和平與中國的作用
中國文明的精神遺產
“天人合一”論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論
佛教與“天人相關”論
道家、墨家、雜家的自然觀
古代印度的“梵我”說
佛教的“依正不二”論
天臺的“一念三千”論
朝鮮半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神教的自然觀
21世紀與人類的未來——季羨林、池田大作、蔣忠新對話之四
《法華經》的統(tǒng)合精神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和平與發(fā)展
“共生意識”阻止“向死亡進軍
“科學主義”的蔓延
西方思維變化的朕兆
光明來自東方
不間斷的“精神斗爭”
“大同思想”與“創(chuàng)造價值
華夏天竺兼愛尚同——關于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關系的對話
季羨林教授訪談錄
附錄:季羨林年譜
季羨林著作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