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疑古辨?zhèn)嗡枷耄妊坑诖呵镏?,由孔子開其端。他雖然“信而好古”,但不語“怪、力、亂、神”,可見他愛好的是擯斥了不可信的神話傳說的真實可信的古史。他又說:“夏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這種對古代傳下來的東西,考而后信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中國文獻學的優(yōu)良傳統。為歷代從事考辨古籍真?zhèn)蔚膶W者所信奉。從戰(zhàn)國、秦、漢,經唐、宋、元、明,一直到清代,他們做了大量的考辨工作。這是我們應當繼承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為了便于繼承這些遺產,我國國學大師顧頡剛先生曾在20世紀S0年代編輯《辨?zhèn)螀部罚蛘韺?,或輯錄內容相類和時代相近的文字為一編,以易于看出發(fā)展的趨勢,由樸杜出版了十余種。50年代又改題為《古籍考辨叢刊》,195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第一集,共十種。以后,又編了第二集,已于2009年出版。第三集則留下一個擬目,有待輯集校點?!豆偶急鎻目ǖ?集)》即為第一集的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