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正確認識新中國60年,為推動國史研究作出新貢獻
學史篇
論學史
再論學史
學史與治國
龔自珍的名言與日寇的“滅國去史
向領導干部推薦一本史書——寫在《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出版之際
為政者不可不讀《資政史鑒》
重溫《甲申三百年祭》——為“甲申”350周年而作
痛定之人思當痛之事——讀《戰(zhàn)火中的外交官》
治史篇
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
略論中國史學研究方法的變遷——中外封建社會勞動者狀況比較研究論文集》代序
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
歷史豈容虛無——評新時期史學研究的若干歷史虛無主義言論
應當對中國封建主義加強研究
要深入剖析封建主義殘余
簡論清官生存的社會土壤
關于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史學著述要深入淺出
論人立傳切忌諱言
影視編導應與史學家聯袂
論良史工文
治當代史篇(上)
當代人要治當代史
《當代中國史研究》發(fā)刊辭
中國近現代史分期管見
略論國史與地方史的辯證關系
用影像再現共和國的年輪
黨史研究者要關注社會史研究
把當代社會史提上研究日程
當代社會史是國史研究亟待拓展的領域——訪當代中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顧問、研究員田居儉
治當代史篇(下)
創(chuàng)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考察
開國奠基的1949年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正斗爭——從《雅爾塔協定》到《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抗美援朝運動與“三視”教育
墨寫的詭辯無法掩蓋血寫的罪責——評日本文部科學省終審的《新歷史教科書》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
共和國初創(chuàng)輝煌的七年
第一代領導集體關于改進體制的探索
學習陳云理論思維的札記
陳云的人格魅力
首倡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一大貢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