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心理咨詢的方法與技術都是在其學說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而任何一種學說理論又是在特定時代和特定文化背景基礎上產生的,它是研究者對生活在當時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理活動及其特點認識的反映;也是研究者對自身心理發(fā)展狀況的再認識和分析。比如弗洛伊德“戀父戀母情結”學說的產生,正是他與母親關系的時代解讀(維多利亞時期的性壓抑特征);阿德勒小時候生活在對自己長相不看好、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態(tài)不滿意的自卑狀態(tài)中,這促使他要改變現狀,認真研究自卑,并化自卑壓力為動力;霍妮因為抑郁情感的產生重新看待自己生活的軌跡,終于發(fā)現家庭人際關系對人的影響是那么的重要;森田正馬如果沒有經受神經癥的折磨,就不會創(chuàng)造出“森田療法”;榮格在剖析自我中發(fā)現“人格面具”。因此,任何一種學說理論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帶有研究者自己的生活色彩。作為一個喜歡探究心靈的讀者或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者,首先不僅要知曉心理咨詢理論、技術方法,還必須要知道其學說理論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深入了解心理咨詢理論技術的來龍去脈、優(yōu)點與不足、適用范圍與局限性、實踐效果及其評價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心理咨詢師的視野更開闊,更善吸納百川,更善解人意,咨詢水平更成熟發(fā)展?!缎睦碜稍兝碚撗芯俊氛腔谶@樣的思考安排了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全書共分為九章,在有限的篇幅中系統(tǒng)介紹了許多心理咨詢學派的思想內容,其突出的特色是:每章中都有一節(jié)內容對每一個學派進行了評說,評說的觀點并不一定都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其內容絕不是人云亦云的說法,而是作者在心理咨詢臨床實踐基礎上對咨詢學說觀點實踐檢驗的感悟和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但愿這些觀點會讓讀者有感悟、有贊同、有批判、有聯想。如果真是這樣,那么編寫《心理咨詢理論研究》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