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以后的今天,當我回首往事,站在一個比較清醒和超脫的自我批評者的視角,來回顧我個人成為詩人的歷程和如何逐漸確立起在詩歌上較為堅定的立場,我有這樣一種感覺,人生在世,冥冥之中,一些平時看似并不經意、似乎純粹偶然性的事件,將在不同的時點以不同的甚至你當時不能知曉的方式,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根本的決定性的影響。在一個人一生成為他自己的漫長又短暫的過程中,這些非線性的偶發(fā)性的因素,如同命運,受到上天和神靈的派遣,成為引導我們最終成就我們自己為“這一個”、這獨特的一個的事件標志。1971年我出生在一個貧苦的湖南農村家中,父親是高小二年級文化的赤腳醫(yī)生,母親是左眼有點輕微白內障的文盲。我父母雖然是到了中年方得到我這唯一一個兒子,但我們家在當地一直家教很嚴,從此就決定了我一生的基調——無論到了哪里在什么時候,我總是一個遵循傳統(tǒng)美德和規(guī)矩的“好人”:在家是聽話的好孩子,在學校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在親友是比較合格的好親友,在社會是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好公民。我父母的人格決定了我的勇敢、正直、自律和善良,自制、寬容和規(guī)范、努力。熱情開朗和永遠表里如一,成了我人格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