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波普浪潮作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出現的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現象,為打通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屏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貢獻,在藝術歷史的研究上也成為一個無法繞過的課題。今天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也就是對于中國社會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社會轉型、文化演變歷史的研究。在這個特殊的藝術浪潮中,后波普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呈現出很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而絕大多數藝術家都是運用具有中國典型意識形態(tài)符號的形象與標識來進行創(chuàng)作,譬如運用毛澤東形象和天安門建筑群等。而沈敬東的作品則是呈現了一種特殊的樣式,他利用軍人形象,通過將這個無個性的集體形象木偶化、幽默化的方式概括性地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沈敬東風格”的典型圖式。這種圖式在視覺上具有明確的指認性,其特征與他同時期其他“后波普”藝術家的作品有著顯著的區(qū)別,這些作品大多成熟于2000年之后,在這段時期的中國藝術現象中可以作為一種典型來闡述,用以研究中國消費主義時期文化的轉型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