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歷史提供的答案——文學觀念的歷史演變及其原因
一 文學四要素和六種文學觀念
二 文學觀念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心理原因
三 文學觀念變化與文學自身演變規(guī)律
第二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文學——文學的多維結構和多種性質
一 文學性質的把握與方法論的改變
二 文學的結構圖式和多種性質
三 文學五十元
第三章 偷維納斯的腰帶——作為文學的藝術特性的審美場
一 文學的藝術特性—一文學的“格式塔質”
二 文學“審美場”的內涵和實現
三 “審美場”在文學作品中的形態(tài)
第四章 文學賴以棲身的家園——作為文學符號特性的語言
一 語言是文學的載體和對象
二 面對審美體驗時的語言痛苦
三 文學語言的深層特征
第五章 “莊嚴的謊話”——作為文學基本品格的藝術真實
一 善與美必須以真為伴
二 藝術真實的基本前提——假定性
三 藝術真實的含義及其演變
四 藝術真實的創(chuàng)造——主要特征與原生狀態(tài)
第六章 添寫人生的“新字”——作為文學內核的藝術真理
一 文學史上人們怎樣為詩辯護
二 藝術真理與“元話語”
三 藝術真理的特征
四 藝術真理的發(fā)現與鍛煉
第七章 “一花一世界”——文學對象的內涵整體性
一 別林斯基的一個理論失誤
二 整體性——活生生的人的世界
三 整體性——對象的限定與內涵的無窮
四 同構對應——獲得整體性的途徑
第八章 把自然解放出來——文學反映對象的心理場效應
一 心物關系——文學創(chuàng)作的難題
二 從物理境轉人心理場
三 心理場的三個層次與兩種類型
第九章 偉大而珍貴的饋贈——作家的童年經驗
一 童心與詩心的同與異
二 童年經驗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方式
三 保持童心和利用童年經驗
第十章 返回人類精神的故園——作家的原型經驗
一 原型意象及其發(fā)生機制
二 原型意象特征及其置換原理
三 原型理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啟示
第十一章 “窮苦之言易好”——作家的審悲經驗
一 人生的苦難向審美的愉悅的轉化
二 文學創(chuàng)作中化悲為美的基本條件
第十二章 “美玉出乎丑璞”——作家的審丑經驗
一 生活丑向藝術美的轉化
二 文學創(chuàng)作中化丑為美的基本條件
第十三章 “第二只眼睛”——作家的藝術知覺力
一 藝術知覺的特征與功能
二 藝術知覺的生成機制
三 藝術知覺力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第十四章 “情者文之經”——作家的藝術情感力
一 藝術情感的特征與功能
二 藝術情感的生成機制
三 藝術情感力在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第十五章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作家的藝術想象力
一 藝術想象的特征和功能
二 藝術想象的生成機制
三 藝術想象力在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第十六章 在歷史與人文之間徘徊——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精神價值取旬
一 三種藝術范式及其精神價值取向
二 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張力
三 丁業(yè)文明的禮品和哲人的啟示
附錄一 文學獨特審美場域與文學人口——與文學終結論者對話
一 我和米勒之間的爭論
二 “文學邊緣化”不等于“文學終結”
三 文學生存和繼續(xù)生存的理由
附錄二 新時期文藝批評若干問題之省思
一 文藝批評的商業(yè)化問題
二 文藝批評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關系問題
三 文藝批評的對象與方法問題
四 文藝批評的價值取向問題
附錄三 談談“文學性”
一 “文學性”術語的提出
二 文學審美特征淪對“文學性”的理解
三 “文學性”在具體作品中的表現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