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世界:區(qū)域·傳統·文化(第3輯)》共分為七個部分,由二十多篇論文組成,其中的王陽明“四句教”佛教淵源探悉——兼談“無善無惡”非境界論的簡介:“四句教”與佛教的關系是王陽明思想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八木浣獭敝械摹盁o善無惡心之體”與佛教的“本來面目”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王陽明在延續(xù)佛教“作用即性”的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將人的認識能力作為良知心體,從而消解了良知的至善性,因此將“無善無惡”闡釋為境界的無滯性不符合王陽明的本意。知而必行,如水就下——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其現代意義。王陽明在貴陽提出的“知行合一”說在中國哲學史上獨樹一幟,其思想淵源主要來自對程朱“知先行后”說的揚棄.“知行合一”以“心即理”為本體論根據,將知行視為一個功夫,到晚年陽明進一步把“知行合一”說成是“致良知”。人心中本來具備的良知就是知,使它顯露出來,就是行。良知既不是一種概念知識,也不是一種外界的實然之理,而是一種先驗的當然之理,它與先驗主體之心是合而為一的,但它又不能停留在自我意識的狀態(tài)中,不能局限于先驗自我的圈子里,不能僅僅立足于先驗之理的預設中,它必須把普遍的本心良知變成具體當下的道德行為,流行發(fā)用,在事事物物中顯現,在客觀外界對象中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