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一四四七——一五一五),字賓之,號西涯,卒謐文正;生于京師(今北京),葬于京師,祖籍湖廣茶陵(今屬湖南》。其自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十八歲進士及第入翰林院為庶吉士,至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五二二年二月三日》六十六歲以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致仕,在朝為官四十八年之久。其間供職翰林三十年,入內閣參贊機務十八年,為內閣首輔六年。他下僅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被譽為賢相,而且是成化后期至正德初期文壇的領袖,著作等身,有《懷麓堂集》、《懷麓堂續(xù)稿》、《懷麓堂詩話》等,并參與編修《大明會典》、《歷代通鑒纂要》、《明孝宗實錄》等。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八一《李東陽傳》曰:“自明興以來,宰臣以文章領袖縉紳者,楊士奇后,東陽而已。”卷二八六《李夢陽傳》又曰:“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就詩歌而言,明徐泰《詩談》曰:“長沙李東陽大韶一奏,俗樂俱發(fā),中興宗匠,邈焉寡儔。”清魯九皋《詩學源流考》亦日:永樂以還,崇街臺閣,迄化、治之間,茶陵李東陽出而振之,俗尚“變。”確實,李東陽既有卓著的創(chuàng)作實績,又在理論上頗有建樹。因而其“如帚釋天,人雖無與宗派,實為法門所貴”(清朱彝尊《明詩綜》卷二六《李東陽》引陳臥子語》,將同年進士、同僚中一些頗具才華的詩人和大批后起之秀,吸引、凝聚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后人所謂的“茶陵派”,起衰救弊,揚榷風雅,為當時的詩壇帶來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