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自然人化過程中的詩化與中國詩歌意境的生成
一、自然的玄化與意境的精神骨架
二、自然的情化與詩歌意境的血脈肌膚
三、自然的空靈化與詩歌意境的靈魂
第二章 景物的工具化、對象化、主體化與詩歌意境的生成和流變
一、先秦:景物的工具化存在
二、魏晉:景物的對象化存在
三、唐宋:景物的主體化存在
第三章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嬗變看文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整個文學發(fā)展的中軸
二、從“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美妙循環(huán)的斷裂
三、人與自然關系的在場和不在場
四、文學史如何“重寫”?
第四章 中國詩歌史:自然維度的失落與重建
一、中國詩歌史寫作現狀評述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中國詩歌史寫作的重要維度
三、情景關系中的四種存在形態(tài)與詩歌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
四、宋詩的景物意理化與工具化回歸
五、從人與自然關系重寫中國詩歌史的必然性
第五章 意境理論的現代整合與內審美的視域超越
一、中國古代意境理論亟需現代的理論整合
二、從內審美的觀點看境界、妙悟、意境和意象
三、在意境之外把握意境形成和流變的道樞
第六章 人對自然的思維方式與詩歌意境的生成
一、原始互滲思維與先秦詩歌中的比興手法
二、超越思維與六朝詩歌中的情景關系
三、唐代對話思維與詩歌意境的成熟
第七章 中國古代詩歌中人與自然和諧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下篇 分論
第八章 唐宋自然審美觀分析
一、唐宋意境理論中所反映的自然審美觀
二、唐宋詩文理論中所反映的自然審美觀
三、唐宋繪畫理論中所反映的自然審美觀
四、宋代哲學視野中的理性自然觀及其影響
第九章 人與自然關系視閾中的唐詩風格
一、雄渾壯美的詩歌風格
二、朦朧含蓄的詩歌風格
三、優(yōu)美空靈的詩歌風格
四、荒寒怪奇的詩歌風格
五、沖和平淡的詩歌風格
第十章 從情景關系看詞的意境營造和變化
一、情景關系的理論淵源和哲學基礎
二、唐、五代景物地位的變化與詞境的生成發(fā)展
三、宋代景物主體化的逐步形成及對詞境的影響
第十一章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嬗變看宋代意境型詩歌的意本體轉向
一、北宋初期:情化自然觀的余響
二、北宋中、后期:意本體的生成、發(fā)展與景物“本體一工具”的二元性
三、江西詩派與兩宋之際的詩歌:意本體的高峰與景物本體性的退場
四、南宋中期:意本體視閾下景物本體性的回歸
五、南宋末期:意本體的消解與詩境的狹小
第十二章 從主客體關系變化看宋代詠物詞境的發(fā)展流程
一、北宋前期——詠物詞的繼承期
二、北宋中后期——詠物詞的發(fā)展期
三、南渡前后——詠物詞的深化期
四、南宋中后期——詠物詞的高潮期
附錄 歷代詩歌景物主體化名句輯錄
一、詩經、楚辭及唐詩中的比興句輯錄
二、漢魏六朝隋詩中主體化名句輯錄
三、唐詩中主體化名句輯錄
四、宋詩中主體化名句輯錄
五、唐宋詞中主體化名句輯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