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是青春文學最為常見的寫作題材,但在2009年的青春文學中,一些作品在面對這一傳統(tǒng)題材時,卻以各自不落窠臼的藝術探悉,寫出了不少難能的新意。呂偉的《狼煙》,水格的《倒帶》,在看似尋常的校園故事中,把鏡頭對準小主人公沈小尾、小航的行狀與心態(tài),寫他們在孤傲又孤獨的童年中,默默建立個性與自信的艱難過程,作品雖不時散發(fā)出一種青春的青澀與難言的苦澀,但卻以指向內在精神的主動性成長,讓人讀來又暗感欣慰。而陽光已至的《溫差》,蔣雅楠的《糖·不甩》,雖然仍是以校園戀情為主的庸常題旨,但那份感情是否真的就是愛情,實在又要不斷地打上問號。他和她之間的那種若即若離的關系,相互錯失的結局,在疑似愛情之中,顯然又蘊涵了暗戀與明戀、單戀與互戀以及誤解與理解,走近與疏遠等諸多人生況味。這些作品因為主要著眼于人物本身的心性與情性,凸顯的是人的精神發(fā)育與個性成長,校園生活實際上成為了個性童年的一個場景或一個陪襯。超越校園的生活環(huán)境或把校園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鏈接起來,描寫青春時期的成長與初涉人生的歷練,是青春文學寫作中又一個比較常見的題材類型。而這類寫作在2009年間,也有一些作品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讀來讓人耳目為之一新。周嘉寧的《光斑》,蘇瓷瓷的《一望無際的憂傷》,蘇德的《憶夢返》,分別描寫了“我”與婆婆,“我”與父親,“我”與母親之間的與親情有關的故事,但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共同性的問題,那就是緣親人不近,人近心不貼,那種由諸多原因構成的相互之間的隔膜,實在讓彼此都為之作難和焦慮。本選本還選入了一些非屬小說的作品,如馬小淘的《那么沉靜那么傷》(外一篇),霍艷的《地下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