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于印度,而發(fā)揚光大卻在中土。自東漢時輸入,經諸多朝代之努力,將原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經譯為漢語,并通過手工抄寫到印刷技術之運用,終于使佛法深人人心,廣大信眾,同沾法益,此功德無量之善舉前后持續(xù)了千年有余。特別是我國國民與天竺人民早有往來,其思想趨向也頗為接近,復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蕩、磨合,乃至醞釀、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創(chuàng)宗立派,鼎盛繁榮,前所未有。影響所及,朝鮮、日本、越南等鄰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后,歷經宋、元、明、清各代,我國始終為大乘佛教之重鎮(zhèn),有“佛教第二故鄉(xiāng)”之譽。此殆與我國僧俗兩界人士究心于佛法義理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