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位于湖北省境內,在長江三峽出口右岸宜都市匯入長江。清江流域是我國著名的巖溶強烈發(fā)育地區(qū),72%的流域面積為碳酸鹽巖(石灰?guī)r)所覆蓋,整個流域沒有巖漿巖、火山巖出露。亞洲最大的巖溶洞穴(騰龍洞)就發(fā)育在清江。流域內雨量豐沛,年徑流量達135×10sm。,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就開始普查和研究清江水力資源的利用和洪水災害的防治工作,到了20世紀60年代,開始較系統的勘察、水文測流和水力資源規(guī)劃工作,1986年完成《清江流域補充規(guī)劃報告》。報告中明確指出,清江干流恩施市以下河段(80%以上的水力資源集中在恩施市以下的干流河段)為開發(fā)重點,并以三級開發(fā)最為有利。自下而上為:高壩洲水利樞紐(設計蓄水位80m)、隔河巖水利樞紐(設計蓄水位200m)、水布埡水利樞紐(設計蓄水位400m),這三個水利樞紐工程均是巖溶強烈發(fā)育的石灰?guī)r壩址。此外,清江流域較大支流有25條,根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規(guī)劃,可建設大、中、小水電站511座(包括清江上游大龍?zhí)?、姚家坪等),總裝機600MW以上,年發(fā)電量20×108 kW·h。其中姚家坪、大龍?zhí)叮ㄒ呀ǔ桑?、招徠河(已建成)、馬水河(已建成)、老渡口(已建成)等大、中型電站的庫、壩址也都是強巖溶化壩址。這些工程皆由長江三峽勘測研究院完成前期勘察研究工作。從1987年12月15 H隔河巖水利樞紐開始建設至2007年7月22日水布埡水電站第一臺機組并網發(fā)電,歷經20年,清江干流上的三個大型梯級水電站開發(fā)完成。在前期勘察和建設過程中,開展了大量流域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居全國領先地位,清江流域基礎地質研究包括以下8個方面:①清江形成及演化史;②清江流域巖溶研究;③清江流域斷裂活動性與地殼穩(wěn)定性研究;④清江流域旅游資源研究;⑤清江流域古地理巖相及礦產資源研究;⑥清江流域環(huán)境地質研究;⑦清江流域古地應力及現今地應力場研究;⑧清江流域河谷地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