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又名紅苕、甘薯、白薯、地瓜、山芋、番薯等,屬旋花科甘薯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墨西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末從南洋引入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家,每年種植面積約6D。萬公頃,約占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65.4%;年產量約12000萬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5.9%,在我國糧食作物中總產量排列第四位。紅薯在中國分為5個產區(qū):北方春薯區(qū),包括遼寧、吉林、河北、陜西北部等地;黃淮流域春夏薯區(qū),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甘薯總面積的40%;長江流域夏薯區(qū),除青海和川西北高原以外的整個長江流域;南方夏秋薯區(qū),北回歸線以北的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南方秋冬薯區(qū),北回歸線以南的沿海陸地和中國臺灣等島嶼。紅薯產量高,適應性強,繁殖及栽培簡便,原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紅薯)之一,也是工業(yè)原料和飼料作物。紅薯含有較高的淀粉、可溶性糖、維生素C、胡蘿卜素及其他維生素(維生素B-、維生素Bz、維生素E)、微量元素,是一種天然全價的滋補食品,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著名醫(y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使人長壽少病”,并指出紅薯“性平、味甘、無毒”,“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有補脾胃,養(yǎng)心神,消瘡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