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對于科研和新技術的開發(fā)至關重要。在2002年我們和日本奧林巴斯公司共同開發(fā)的凸式探頭超聲支氣管鏡(CP—EBUS),使得縱隔及肺門部的解剖結構能夠更容易的顯示和識別。直覺告訴我,CP—EBUS有可能替代縱隔鏡檢查術。時至今日,凸式探頭超聲支氣管鏡歷經多次改良,檢查操作手法也逐漸成熟。在這期間所經歷的研發(fā)之路坎坷頗多,正是大家懷著解決臨床問題的決心而不懈努力,終于使得這本《支氣管內超聲引導針吸活檢術操作手冊(EBUS-TBNA)》得以面世。千葉大學醫(yī)學部附屬醫(yī)院對支氣管鏡的開發(fā)歷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當時干葉大學的和合(Kawai)、香月(Katsuki)及土手內(Doetuchi)醫(yī)師開發(fā)了用于周圍型肺癌診斷取樣的首個經支氣管毛刷。KKD支氣管毛刷即是由他們三人的名字而命名。在1962年,我科的崛江(Horie)博士開發(fā)了首個纖維支氣管鏡,其光源亮度是當時應用的硬質支氣管鏡的700~1000倍。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又引入了畫面更加鮮明的電子支氣管鏡以替代纖維支氣管鏡。從l997年起,開始了自熒光支氣管鏡的研究和開發(fā)。通過能放大110倍的直視型放大電子支氣管鏡的開發(fā),以及能觀察微細血管結構的窄帶成像支氣管鏡的運用,使得肺門部上皮來源腫瘤在多階段癌變過程中的血管新生首次在世界上通過內鏡得以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