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作為一種嚴肅的考試形式,自2000年首次出現在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中之后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大量學者、專家和考試工作的具體執(zhí)行者都在圍繞它進行著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大量的成果,論文、專著汗牛充棟;更有大量相關輔導培訓機構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出版發(fā)行了海量的教材和輔導讀物。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對申論的認識,也給予了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力所能及的幫助,但其中的缺憾也是明顯的。第一,理論研究者只是專注于申論考試的外在形式,而很少對考試本身從實質和內涵上給予關注,選擇做的直接結果就是研究的成果大多流于浮泛,最多也只是起到了統計、匯總的作用,卻永遠也達不到揭示規(guī)律并進而指引考試的效果。因此,多年的申論考試始終處于自我偏離的處境。從測試學的角度去衡量,考試的效度和信度一直值得懷疑。當然,隨著考試的逐步推進,考試機關自身對考試的認識與把握進一步提高,考試的進步也是明顯的。然而考試先于考試研究發(fā)展的現實情況,使得學者、專家對考試的建議和預言大多處于失效的狀態(tài)。第二,培訓機構所出版發(fā)行的輔導書籍良莠不齊,里面充斥著很多純粹出于商業(yè)追求而雜湊成的毫無知識性可言的劣質書籍。這些所謂的書籍對考試本身的貢獻為零,對考生的輔導效果也可想而知。還有一些書籍是一些有著一線輔導培訓經驗的教師親自編寫而成,應該說這些書籍體現了對考試的一定認識,對于考生也具有一定的輔導效果,但是從目前已有的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著根本的不足。核心在于,這些書籍的作者大多以應考技巧為終極指向,書籍的核心理念停留于具體、微觀的技術層面。在對考試本身的研究缺失或者停于表層的情況下,這類解題技巧的實用性也非常有限。大多處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應急狀態(tài),缺乏基于對考試本質理解基礎上的技巧的駕輕就熟感和技術上的通透感。更何況,此類書籍雖也年年翻新,但只停留于形式上的更改,實質內容卻數年如一日,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在考試機關對測試的科學性要求進一步提高,考試已然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這些技術指導沒能尊重世易時移,時移而備變的客觀規(guī)律,它們還能在多大程度上發(fā)揮實質性的指導意義也是很值得懷疑的。第三,技巧指導類書籍的另一個致命缺陷在于它們都將考生作為一個純粹的受教對象來對待,傳遞給考生的信息自然也是灌輸式的、居高臨下的,這恰恰和申論考試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忌陂喿x完這些技巧指導之后所獲得的是一種外在于自身的手段和工具,拿它們去“解剖”試題,難免會產生生搬硬套的不順暢感,而其更為致命的缺陷還在于,很多技巧根本就無法去“搬”,也不能去“套”,因為一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如果勉強為之,則會一“搬”就偏,一“套”就錯。但是這種手段和工具被精巧的外衣所包裹,又有強大的現代宣傳媒介的影響,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一方面依然有很多人對諸如“萬能模式”或其他類似的東西趨之若鶩,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真正學習過并在應試中運用過這些東西的人對之棄之如履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