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建筑與景觀環(huán)境的形態(tài)整合的緣起
1.1 經濟活動
1.2 建造材料與技術
1.3 自然生態(tài)條件
1.3.1 地質水文
1.3.2 氣候
1.4 社會文化機制
1.4.1 世界觀
1.4.2 社會生活
2 不同歷史文化中建筑與景觀整合的解讀
2.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中的建筑與景觀
2.1.1 “天人合一”的世界圖景
2.1.2 極化共存的整合意象
2.1.3 山水審美與文人階層
2.2 西方文化演進中的建筑與景觀
2.2.1 古希臘、古羅馬時代
2.2.2 歐洲中世紀
2.2.3 文藝復興及其之后
2.3 西方近現(xiàn)代以來的建筑與景觀
2.3.1 現(xiàn)代主義建筑
2.3.2 有機建筑思潮
2.3.3 城市層面的探索
3 當代建筑與景觀環(huán)境的整合理念
3.1 對整體性的認識
3.1.1 生態(tài)科學的教益
3.1.2 結構主義的參照
3.2 對連續(xù)性的理解
3.3 現(xiàn)象學與場所理論
3.4 藝術的旁觀——從雕塑、大地藝術到大地建筑
4 景觀環(huán)境的形態(tài)構成解析
4.1 景觀實體及其形象特征
4.1.1 土地
4.1.2 水體
4.1.3 植物
4.1.4 人工營造物——建筑物、構筑物與城市
4.2 景觀空間
4.2.1 山地地段景觀空間特征
4.2.2 濱水地段景觀空間特征
4.2.3 植物與景觀空間
4.2.4 城市景觀空間
4.3 景觀結構
4.3.1 景觀結構研究的發(fā)展
4.3.2 景觀結構中的點要素
4.3.3 景觀結構中的線要素
4.3.4 景觀結構中的面要素
4.3.5 要素的整體關聯(lián)——景觀作為場域
5 建筑整合于景觀結構的設計策略
5.1 “軸”的整合
5.1.1 潛在關聯(lián)的顯現(xiàn)
5.1.2 顯性線的強化
5.2 “核”的整合
5.2.1 建筑確立為“核/中心”
5.2.2 建筑順應和強化既有的“核/中心”
5.3 “群”的整合
5.3.1 布局、范圍與外廓
5.3.2 群體風貌
5.3.3 “群”的共存與互動
5.4 “架”的整合
6 建筑整合于景觀形象的設計策略
6.1 建筑與地形景觀的形象整合
6.1.1 建筑形體與地形的融合
6.1.2 建筑形體與地形地貌的同構
6.1.3 建筑材質與土地肌理的整合
6.2 建筑與水體景觀的形象整合
6.2.1 輕盈空透的形象意向
6.2.2 水平性與飄浮感
6.2.3 擬物的手法
6.2.4 濱水建筑群體的天際線
6.3 建筑與植被景觀的形象整合
6.4 建筑形象與景觀的尺度配合
7 建筑整合于景觀空間的設計策略
7.1 景觀空間與體驗
7.2 “內”“外”的連續(xù)性
7.2.1 內在空間的外拓
7.2.2 中介空間
7.3 空間氛圍的整合
7.4 主體運動與景觀體驗
7.4.1 運動中的視景組織
7.4.2 運動中的空間體驗
結語:走向一種大地建筑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