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經過廣泛實地調查并博覽眾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類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認為以河姆渡為代表的昊越古國懸虛構屋方式孕化、發(fā)展出來的干闌式、穿斗架民居體系,是浙人順應多雨、潮濕、地形疏碎環(huán)境的最好選擇和智慧結晶。浙江又因“山澤多藏背,風土清且嘉”的自然條件成為歷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選地之一,帶來了禮樂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發(fā)揚,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傳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東丘陵、山地中眾多的“四面廳”、“套屋”便是實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發(fā)達的文化條件和明清時期資本經濟早期發(fā)生之地,產生了園林宅第、寧波大墻門等順應新經濟、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就住宅和環(huán)境、社會、人文的關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適形、內省、崇裝飾、環(huán)農業(yè)及“和而不同”的特征,又根據中國藝術的本質特征,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筑藝術園林宅第的“縮天之美”,寧波大墻門的“藏天之美”,紹興臺門的“測天之美”,十三間頭、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長屋的“自然之美”。這些歸納,簡單扼要,頗具中華文化哲理。作者還根據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對浙江民居的繼承和發(fā)揚作了積極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議。本套叢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筑學會民居建筑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陸元鼎總主編,各分卷主編為長期從事民居研究的國內專家。全套叢書精心編撰,集數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師生、民族學工作者、歷史學者、美術工作者和廣大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