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園到燕園》作者深入調研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收藏的大量有關燕京大學的檔案資料后,以詳盡的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張珍貴的歷史圖片,嘗試重構出這段從“廢園”到“燕園”的歷程。作者不僅著意勾勒繁冗物質建設的脈絡,也常關注建筑研究易于忽略的"人"的歷史,從中可以瞥見上世紀20至40年代對中國公眾尚很新鮮的"校園"生活的場景。20世紀20年代起,在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的主導下,美國建筑設計師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和燕京大學教授翟伯(John McGregor Gibb)聯手在前清的皇家廢園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美麗的校園”(胡適語),這就是如今北大校園的前身——燕京大學的“燕園”。就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意義而言,燕大校園規(guī)劃是近代中國建筑史上一個絕好的案例。完整的、不限于案頭和理論的復雜跨文化實踐,包含了一段真實可感的空間進程,更折射出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在一個具體而微的層面上,《從廢園到燕園》呈現了傳統(tǒng)建筑原型如何演進為功能和形態(tài)都迥然不同的公共空間,并富有創(chuàng)見地考察了作為文化理想的“中國園林”在這一轉變中提綱挈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