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會學研究的經驗路線(代序)陳柏峰
導言:觀察法律與秩序
上篇 行動、文化與秩序
第一章 為了生活使用暴力與暴力對生活的毀滅
一、引論:問題與方法
二、私力救濟與暴力性私力救濟
三、暴力性私力救濟發(fā)生的結構性原因
四、討論:暴力性私力救濟的控制與治理
第二章 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及法律失敗
一、問題:非正式制度的產生與法律失敗
二、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納西族“情死”
三、法律、宗教與納西族“情死”的發(fā)生
四、討論:“情死”發(fā)生原理對法治建構的啟發(fā)
第三章 宗教與民間糾紛的發(fā)生及解決
一、引言
二、宗教與民間糾紛的發(fā)生
三、宗教與民間糾紛的解決
四、宗教與規(guī)范性生活的獲得
五、討論:從價值和意義世界理解糾紛
第四章 腐敗為何發(fā)生
一、導言:邁向權力的日常運作
二、“官場”是一個什么“場”
三、“官場”與腐敗的土壤是如何形成
四、“官場化”的直接后果
五、討論:法律必須破壞腐敗的動力學機制
第五章 中國“反拐”三十年:制度、實踐與社會結構
一、中國反拐法律、政策制度的變遷
二、中國反拐機制和網絡的構建狀況
三、反對拐賣的經驗與障礙
四、討論:社會結構緊張、越軌與反拐政策的局限
五、結語
第六章 網絡時代的民意與法律應有之品性
一、問題:網絡民意、法律權威危機與法律的品性
二、民意、政治與法律的表達錯亂
三、討論:網絡民意、法律品性與法律權威
下篇 法律多元、社會控制與秩序
第七章 法律:一個安排秩序的分類體系
一、分類對人類生活的意義
二、分類觀念與法律
三、法律為什么是“地方性知識”
四、對法律沖突的二種理解
五、結語
第八章 法律能被信仰嗎
一、規(guī)范為何被信仰
二、法律為何不能被信仰
三、信仰是重要的
第九章 從習慣法民間法研究的視角論社會控制概念在法學研究中的運用
一、引言:為什么需要概念及對概念的反思
二、習慣法民間法研究的貢獻
三、習慣法民間法概念運用存在的問題
四、社會控制概念在法學研究中的運用可能
第十章 宗教作為社會控制與村落秩序及法律運作的關聯(lián)
一、引言
一、曼村村民的宗教信仰
二、宗教作為社會控制
三、多元社會控制中的曼村宗教社會控制
四、討論
第十一章 多元社會控制與內生性村落社會秩序的形成
一、曼村公共生活中的多元社會控制力量
二、多元社會組織、社會力量之間的合作與協(xié)商關系
三、基于協(xié)商、共識的公共事務管理與“造法”活動
四、正式社會控制在曼村的運作
五、結語
第十二章 傳統(tǒng)社會控制的斷裂與國家法制的缺席.
一、社會變遷中的村落秩序危機
二、傳統(tǒng)村落社會控制系統(tǒng)的斷裂
三、平村民間社會控制的運行現(xiàn)狀與國家法律的實施
四、村落秩序為什么不能形成
五、結語
第十三章 法律移植與法律多元背景下的法制危機
一、缺乏中國主體意識的法律移植論
二、法律:是“鏡子”還是“剪刀”
三、法律多元與國家法成為“外來法”
四、國家法成為“外來法”:中國法制的一種危機
結語:建構以中國問題為核心的法學理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