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翔實的史料,闡明清代科學家在天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農田水利、醫(yī)學等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他們的研究成果,或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或與世界保持同步,或為中國獨創(chuàng)。如方以智的三棱晶能把光分成五色,比牛頓分光實驗早30年;孫云球發(fā)明探照燈比俄羅斯人制造成探照燈早98年;黃履莊發(fā)明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薄玨制造千里鏡用于發(fā)炮比西歐各國早15年。再如,《物理小識》中記載中國煉焦的方法比歐洲開始煉焦早146年;王錫闡天文學研究成果與歐洲古典天文學成果相比,不相上下,中國還略勝;張履祥在《補農書》中總結的小麥移種技術,比國外早300年;陳司成是世界上最早用砷劑治療梅毒病的實踐與成果,早于西方近百年;戴煦對冪級數(shù)的研究成果比法國數(shù)學家的成果早29年。書中44位清代科學家的形象栩栩如生,他們不計個人名利,默默無聞地耕耘在科學研究的園地里,有的隱居農村,對農村耕種科學技術作出貢獻;有的一心撲在科學研究上,竟無暇照顧在家的父母妻兒和家庭;更有的在科舉考試的前一天,還在搞他的科學研究。全心全意搞科學研究,刻苦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自我犧牲、勇于獻身的品格,終于使他們能獨立自主,勇于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取得許多豐碩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為中華民族爭得榮譽,為世界科學技術作出貢獻。他們打破了學術界認為“清代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方”的說法,也有力駁斥了外國學者所說“這一時期(指清代),中國學者對西方傳入的天文、數(shù)學,只停留在介紹的水平,沒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觀點,同時也澄清了17、18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科學落后的論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