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通過這個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品德的教學應是學生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活動,為他們無限美好的人生奠定基礎。但是,我發(fā)現(xiàn)當前的品德教學盡管成績相當顯著,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品德學科在真正的現(xiàn)實中,遠沒有語、數、外學科那樣得到應有的重視,處在一個邊緣學科的位置。二是擔任這個學科教學的絕大多數是兼職教師,這些兼職教師還相當分散,可以說一個學校有幾個班級就有多少個品德學科的兼職教師,他們的精力都集中在語文或者數學的教學中,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研究品德學科的教學,他們對教材的解讀、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把握,對教學的設計、活動的組織、價值的引領、生成的調控處理等均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現(xiàn)象。三是擔任品德學科的兼職教師變動大,不能相對穩(wěn)定,很難形成一批固定的骨干教師。這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帶來很大的影響,總是在起點上不斷地進行著簡單的重復,很難有所突破。如何使每一個品德教師,能對品德學科教學策略有一個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如何幫助教師掌握品德學科教學各個要素的基本策略,對他們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的診斷,并提出針對性的行動對策,以求有效提高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本書的特點之一:發(fā)揮一線教研員長期深入課堂觀課、評課、研課.掌握實際教學狀況的優(yōu)勢,貼近教學實際,體現(xiàn)草根化研究的面貌,真正幫助教師掌握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本書的特點之:編寫的形式新穎。以與教學策略相關的11個要素為主題,每個主題構成一篇,每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根據教學理論,結合品德課程的特點,從比較中觀的角度闡述了教學的基本策略,以求為教師的教學作引領。第二部分是從比較微觀的角度對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具體真實問題,在問題呈現(xiàn)、行為診斷和行動對策三個層面上為教師釋疑解難,以求提高教師對品德課程的理解與實施的能力。本書的特點之三:努力體現(xiàn)新課程的教師觀、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生觀,努力體現(xiàn)品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努力體現(xiàn)品德課程追求的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參與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在本書中,無論是對教學基本策略的闡述,還是對教學行為的診斷和行動對策的指導,始終突出一個思想:一切為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最終為了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