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古代神話與民族

古代神話與民族

古代神話與民族

定 價:¥36.00

作 者: 丁山 著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叢編項: 北斗叢書
標 簽: 文化理論

ISBN: 9787539939933 出版時間: 2011-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6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古代神話與民族》是丁山的一部論文集,主要就中國上古史的一些重要問題——如三代都邑遷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跡、神農(nóng)、九州方位等進行詳細考證,書中許多論點在當時乃發(fā)人所未發(fā),既便今天來看,對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話及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暫缺《古代神話與民族》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自序
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
  (一)引言
  (二)夏后氏都邑十遷
  (三)殷商都邑十六遷
  (四)周都十余遷
  (五)論三代異族
  (六)論三代文化異征
  (七)夏后氏文化
  (八)殷商文化
  (九)周代文化
  (一○)論周祖后稷興于夏衰
新殷本紀
卜辭所見先帝高祖六宗考
  (一)先帝
  (二)高祖
  (三)六宗
  (四)結(jié)論
宗法考源
開國前周人文化與西域關(guān)系
  (一)七日周制
  (二)以事紀年
  (三)火葬
由陳侯因咨□銘黃帝論五帝
禹平水土本事考
  (一)論書始《堯?》即以洪水神話為國史起點
  (二)論禹平水土故事傳自殷商
  (三)論禹字從蟲九即《楚辭》所謂雄虺九首
  (四)論能平九土之句龍即禹之化名
  (五)論禹盡力乎溝洫演自“禱雨不如決瀆”神話
  (六)論禱雨之祭周名舞雩,雩用人犧
  (七)論“舞雩”即“熏”之語誤,禹之為禹,得名于□
  (八)論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演自禱雨山川神話
  (九)論禹合諸侯于涂山演自禱雨神話,其“娶于涂山”演自止雨神話
  (一○)論渝州涂山本杜宇遺跡
  (一一)論禹勞天下而死為社
  (一二)論禹為姒姓,姒象蛇身自環(huán)形
  (一三)論御龍氏為祀龍之官,夏后御龍即其民族圖騰神話
  (一四)論飂叔安即□安,□安即九黎九隆之圖騰
  (一五)論越王無余亦舞雩之音轉(zhuǎn)
  (一六)論鮮虞、厹繇皆東胡部族,匈奴以厹繇為圖騰,故傳為夏裔
  (一七)論夏后氏宗禹與蘇美爾人所祀恩利爾神格相同
由鯀堙洪水論舜放四兇
  (一)論共工壅防百川為鯀堙洪水散事所分化
  (二)論共工、帝鴻、帝江、渾敦、驩兜,皆為鯀之緩言
  (三)論帝江之最初神格為江神
  (四)論帝鴻即陽鳥,隨日南北,故或以象征旱神
  (五)論夸父飲河即虹飲水之喻言,虹亦共工本名
  (六)論虹象兩頭蛇,鯀篆作蚰,即其別體,鯀堙洪水亦演自虹飲神話
  (七)論殛鯀于羽山,即放驤兜于崇山,故鯀又稱崇伯
  (八)論流共工于幽州演自逐旱魃回朔漠神話
  (九)論共工怒觸不周山為不周風(fēng)吹折沙邱之喻言
  (一○)論窮奇、窮發(fā)即有窮鬼,?得名于,故世傳后羿作弓
  (一一)論羿即蛻之音轉(zhuǎn),“羿焉□日”演自朝□其雨神話
  (一二)論共工即倕,任即梼杌之合音
  (一三)論禱杌即饕修、委蛇,其貪冒故事演自靈蛇吞象寓言
  (一四)論周鼎著饕修,取其公正勇武,為吉祥之象征
  (一五)論饕修、窮奇為匈奴部族,匈奴為夏后氏苗裔
  (一六)論梼杌、渾敦亦羌人圖騰
  (一七)論“舜流四兇族”故事演自春秋士大夫之“戎狄無親”觀念
  (一八)論《孟子》所?“舜放四罪”故事純演自雷神擊旱龍神話
  (一九)結(jié)論
后土后稷神農(nóng)蓐收考
  (一)論烈山氏子柱即后土
  (二)論八愷主后土,后土即司徒,八愷即“鄨令開明”之簡稱
  (三)論柱即杜主、“后稷”亦“司唆”傳寫之誤
  (四)論杜主開明別號裝帝,叢帝即叢社
  (五)論“束木而涂之”為社主,主以木為質(zhì),故或謂之杜主
  (六)論社音轉(zhuǎn)為坤,坤為地為母,故知后土即原始地母神
  (七)論方?象征地道日方
  (八)論姜螈為原始地母神,其生后稷故事演自農(nóng)耕神話
  (九)論田祖即農(nóng)神,不必為叔鈞、后稷
  (一○)論神農(nóng)即農(nóng)神乙稱
  (一一)論神農(nóng)制耒耜演自“農(nóng)祥晨正”神話
  (一二)論蜃為原始農(nóng)器,農(nóng)字即象摩蜃而耨形
  (一三)論蓐收亦農(nóng)神,因公族有罪,磬于甸人,乃誤為天之刑神
  (一四)論蠟讀為耤,即所謂耨獲之耤,所以祭蓐收
  (一五)論蓐收即后稷,其所潛大澤在敦煌,疑周本氐族
  (一六)論邦社與國家民族相終始,又當為圖騰遺跡
  (一七)論里社即氏族圖騰,社母即原始地母神
  (一八)結(jié)論
句芒、高襟、防風(fēng)、飛廉考——風(fēng)神篇
  (一)論風(fēng)神古名箕星或日飛廉
  (二)論飛廉一名費中,急言為風(fēng)
  (三)論禹戮防風(fēng)氏與周公驅(qū)飛廉同為寧風(fēng)寓言
  (四)論汪芒即句芒,句芒為木正,即鳳鳥氏為歷正
  (五)論句芒面方,象風(fēng)之有四方,其烏身得名于鳳
  (六)論《莊子》鵬運為風(fēng)之寓言,《周易》所見朋字,亦皆讀為風(fēng)
  (?)論句芒作網(wǎng)羅演自系風(fēng)神話
  (八)論玄鳥即高禖,高禖亦句芒音轉(zhuǎn)
  (九)論吉神泰逢即逢蒙,逢蒙殺羿為風(fēng)起而虹藏之寓言
  (一○)論黃帝之臣大封、封鉅、封胡皆風(fēng)后別名
  (一一)論卜辭所見帝使風(fēng),亦可證句芒確為最古風(fēng)神
  (一二)結(jié)論
吳回考——論荊楚文化所受印度之影響
  (一)引言
  (二)論楚祖重黎非顓項后
  (三)論黎即吳回,吳回即楚公逆镈銘所稱吳雷
  (四)論吳雷即火神Agni之音譯
  (五?論吳雷脅生故事演自印度因陀羅神話
  (六)論楚人尚左亦印度人習(xí)慣
  (七)論楚人以肉袒示敬俗同印度
  (八)論重黎絕地天通故事為婆羅門教分別三界神格說變相
  (九)論楚史倚相所讀《三墳》即婆羅門教之三《吠陀》
  (一○)論《五典》即楚國《訓(xùn)典》、《祭典》、《雞次之典》等,非五帝之書
  (一一)論《八索》猶四分律、五分律,《莊子》所引《法言》即《八索》佚文
  (一二)論《九丘》即《九歌》,《九歌》迎神曲全用婆羅門教祭儀
  (一三?論《天問》宇宙本源論即《黎俱吠陀》創(chuàng)造贊歌之意譯
  (一四)論老子有、無、道、一名詞皆出《吠陀典》
  (一五)論新鄭出土銅器群皆楚器,其蓮鶴方壺即印度藝術(shù)之特征
  (一六)論楚王名上所加“含”字,涵有神飲故事,楚國孀姓,得音于S○ma
  (一七)論老聃多髯誠楚人,楚人長鬣,其血緣與印度近
  (一八)論楚都邑遷徒,自西徂東,其發(fā)祥之地初在荊山
  (一九)論郢都西控巴蜀、南制沅湘,為古代中印交通之樞紐
  (二○)論支那即荊蠻對音
論炎帝太岳與昆侖山
  (一)論望與封、禪,非祭天地,但祭山神
  (二)論炎帝太岳、四岳、伯夷皆姜姓
  (三)論炎帝即烈山氏,烈山氏即伯夷、伯益
  (四)論火山為岳,岳即太岳,因岳用稀禮,遂又號炎帝
  (五)論太岳之后分為齊、呂、申、許四國,因訛太岳為四岳
  (六)論方岳之說演自昆侖山神話
  (七)論昆侖山為帝之下都演自印度三十三天宮
  (八)論須彌山四大天王即秦疇四帝所本
  (九)論須彌山與昆侖山神格風(fēng)物多相同
  (一○)論昆侖一名西俞,西俞即須彌之對音
  (一一)論昆侖得名于火山,華夏謂之岳
  (一二)論《禹貢》所見昆侖即漢代烏孫王號之昆彌
  (一三)論瓜州、九州即Kundur之對音,陸渾與流昆即Pulaw Kundur之簡譯
  (一四)論陸渾即昆侖,三涂即須彌,伊川附近昆侖祠即陸渾遺跡
  (一五)論申、呂與陸渾皆西羌,故皆姜姓
  (一六)論方岳學(xué)說因方望故事附會五阮與須彌四垛而成
  (一七)論方岳與封禪皆造說于燕齊方士
  (一八)結(jié)論
河出昆?說
九州通考
  (一)論“九州”說始于宗周,州之初誼為聚族而居之下邑
  (二)論“九族”猶言“百姓”,九州即部落時代所謂萬國
  (三)論秦國與狄同州,在西土,大于邦國,似為《禹貢》九州之濫觴
  (四)論《禹貢》九州之名誼寓有種姓歷史之背景
  (五)論《呂覽》與《爾雅》九州說皆據(jù)戰(zhàn)國形勢改訂,《禹貢》之作《周官·職方氏》疑出《淮南子》后
  (六)論《淮南·地形》之九州、八殯、八纮說即鄒衍大九州說之節(jié)錄
  (七)論鄒衍大九州說成于戰(zhàn)國時代域外交通之實際地理知識
  (八)論鄒子大九州說亦得天算之根據(jù),故其州名多本天象
  (九)論神州即“弗婆提”之初譯,鄒衍大九州說亦蒙印度四大部洲之影響
  (一○)余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