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一些化工、輕工、冶金、機械、制藥等污染企業(yè)逐漸搬出市區(qū),大量原有工業(yè)用地置換成城市建設用地。這些企業(yè)在生產中由于化學品泄漏、廢水廢氣排放以及固體廢物隨意傾倒和堆存,致使原場地土壤、地下水和生產設施受到污染,對未來居住者的身體健康構成風險。發(fā)達國家對污染場地的管理始于20世紀80年代,已經各自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模式,各國的管理流程、技術文件等有所不同,但污染場地管理主要工作程序均包括污染識別、現(xiàn)場調查、風險評價、場地修復、風險控制、修復驗收等,其中風險評價和修復驗收是不可缺少的技術工作之一。對污染場地進行治理前,需要對其危害性進行全面評價,根據其對環(huán)境和人體危害的途徑及程度,對污染場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風險控制與管理,防止污染導致的各種健康影響與不良生態(tài)效應產生和擴散;同時應對修復效果進行檢驗和評價,保證場地修復效果,監(jiān)督修復過程中二次污染的處理。本手冊對污染場地和生產設施風險評價與驗收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第1章對場地風險評價的研究進展、本手冊的適用范圍、相關術語定義等進行概述;第2章講述了場地與生產設施環(huán)境風險評價的框架體系和工作程序,介紹了風險管理和風險評價的理念;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分別針對風險調查與風險評價的3個階段展開,詳細講解了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和技術要求;第6章和第7章分別闡述了生產設施無害化的關閉驗收和場地修復驗收的工作內容和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