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首頁
新聞資訊
在線讀書
每日一讀
國學/古籍
出版圖書
讀書導航
我的賬戶
我的書架
首頁
新聞資訊
在線試讀
每日一讀
國學/古籍
出版圖書
讀書導航
文學
|
小說
|
傳記
|
青春文學
|
藝術(shù)
|
散文隨筆
|
收藏/鑒賞
|
人文社科
|
經(jīng)濟管理
|
自我實現(xiàn)/勵志
|
生活時尚
|
教育/教材
|
考試
|
少兒/童書
當前位置:
首頁
出版圖書
文學藝術(shù)
小說
外國小說
撞車
撞車
定 價:
¥23.00
作 者:
(英)巴拉德 著,張馨濤 譯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叢編項:
標 簽:
社會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京東 (¥15.90)
當當網(wǎng) (¥14.90)
ISBN:
9787546302294
出版時間:
2009-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6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姆斯發(fā)生了一場不幸的車禍。這車禍非但沒讓他感覺恐懼,反而竟獲得了安寧和力量。那力量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醫(yī)院里,詹姆斯結(jié)識了馮,一個臉上有著刀疤的男人。對馮而言,車禍并不是死亡和毀滅,而是重生和力量。只有車禍的那一瞬間,才能讓人獲得最大程度的快感,臻至向來無法觸及的——肉欲極限!
作者簡介
詹姆斯·巴拉德(1930-2009),英國作家。從小在上海的租借地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被關(guān)進日軍的戰(zhàn)俘集中營。對戰(zhàn)爭的恐怖回憶,大大影響了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使他被奉為“賽博朋克”(cyberpunk)文學導師。他的名著《太陽帝國》(EmpireoftheSun)曾入圍1984年布克獎的決選。而《撞車》則是他的顛峰之作。此書初成之際。曾受多家出版社的拒絕,甚者竟建議他去尋求心理醫(yī)生的治療。然而,三十年后,這部融匯性.科技。精神分析、戀物的作品最終變成了一部經(jīng)典。美國文壇的靈魂人物蘇珊·桑塔格曾盛贊巴拉德是“當代小說中最具智慧的聲音”。
圖書目錄
前言
“在聽了這么多道路安全的宣傳后,讓我自己出個車禍幾乎是件令人寬慰的事?!?br /> 引言出自英國著名小說家詹姆斯?巴拉德那部頗具爭議的小說《撞車》。這位作家其實和中國頗有淵源。巴拉德1930年出生在上海租借區(qū),十余歲時曾被日軍集中營一關(guān)三年,這給他心靈留下很深的烙印,奠定了一生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憂傷、陰郁、機械、絕望、虛無、末日啟示般的故事內(nèi)核……當然還有些小色情。他因此被譽為“數(shù)字朋克”(Cyberpunk)文學導師。2009年4月19日,巴拉德因病去世,享年78歲。
巴拉德去世,并不僅僅是文學界的損失。任何一個對后朋或是NewRave音樂有興趣的人都會知道,巴拉德對音樂人影響巨大。在Klaxons憑借著他們的第一張專輯紅透半邊天之時,評論家們對這張專輯的評價就是“Ballardian”。這個由巴拉德名字衍生出來的形容詞已經(jīng)被收入柯林斯詞典,用來表示和巴拉德小說中景象相近的反烏托邦現(xiàn)代感。
巴拉德早年以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揚名,他重新定義了科幻小說,賦予它靈魂和良知。而就是這種做法,讓文學,音樂,時尚以及心理學都找到了共通點,并將他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蹲曹嚒肥撬麆?chuàng)作生涯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部作品,亦是昔日科幻小說新浪潮的豐碑著作之一。1964年,巴拉德痛失愛妻,窮數(shù)年心力寫出一部小說《至惡的大體解剖展覽》,仿佛一把黑暗帝國的匕首,徑直刺向讀者的精神宇宙。而《撞車》正是從其中一章衍生而出。據(jù)說1973年《撞車》完篇之后,縱然是在以“文化前衛(wèi)”著稱的英國,亦遭到多家出版社的拒絕,有的地方甚至建議他去咨詢心理醫(yī)生。但時隔三十余載,這部融合性、科技、精神分析、戀物的作品,自然而然早就成為了文學經(jīng)典。1996年,加拿大導演大衛(wèi)?柯南伯格(DavidCronenberg)獨具慧眼,將這部小說拍成同名電影,捧回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的特別大獎。
這部作品,沒有時間、沒有地點,只有車和對車禍著迷的人。
擔當電影攝影指導的主人公巴拉德是個性欲旺盛的人,和妻子凱瑟琳一直尋找著新的性刺激。在一次意外撞車的過程中,巴拉德結(jié)識了被車撞傷的醫(yī)生馮,又經(jīng)過馮而認識了“撞車俱樂部”的一些人。親身經(jīng)歷一次車禍之后,人的心理開始有了微妙的改變,巴拉德漸漸從平淡無聊的生活之中,找到了適合他的事情,那就是撞車。他和一群興趣相似者結(jié)伴去觀看、去模擬甚至去制造車禍。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極度緊張,來體驗?zāi)欠N難以言喻的快感,自男女而男男、女女。如此瘋狂的舉動,使巴拉德夫婦深受震撼,漸漸深陷其中,忍不住踏上這奇異而又瘋狂的性欲之旅,從被動的體驗變成了親自開車“獵艷”……
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標志是高速公路,而幾乎所有人都被之異化成了機器。所有的活動,特別是“性”,統(tǒng)統(tǒng)喪失了人和人之間愛的前提。而小說展現(xiàn)的這一團體更是走到極端。他們需要通過工業(yè)文明的偉大發(fā)明汽車的相撞,來滿足各自的病態(tài)欲望。整部書被異性、同性和其他一些怪誕的性幻想和性隱喻所籠罩,機械對肉體的敵視演繹出的是機械和肉體欲望的高度和諧。借助機械和機械對肉體的傷害來釋放、體驗最大限度的高潮,這恐怕是所有飆車族心里最深處的秘密。是的,唯有撞擊,才能使肉體突破常態(tài)下的藩籬,臻至一種非正常形態(tài)的境界。
“機械和性”本身就是一個奇特的、有很強政治隱喻的主題。將性愛和車禍緊密結(jié)合,驚險之后,用媾和來釋放過多的腎上腺素。所有事情的發(fā)生都具有后工業(yè)社會的普遍和自然之感:生理的恐慌、性的不安和過度科技化。若我們的目光僅僅囿于性愛和車禍,那勢必難以理解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以及這個群體中異性和同性的各種無法解釋、缺乏理由的性愛甚至亂倫行為。而我們一旦跳出形式,參照佛洛伊德對性的解釋,就可以把這部影片理解為對人性的討論:車和車禍都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工業(yè)文明。因而其主題顯然可以理解成工業(yè)文明對人的異化。
無論是巴拉德的小說還是柯南伯格的電影,都塑造出一個敵托邦(dystopian)的世界。高速公路和巨大機場組成了我們的社會,對這鋼筋水泥交錯的世界而言,車早就超出了運輸工具的范疇,升格至人類獵取快感的機械。這快感既非嬌妻美婢的肉欲之樂,又非高速飚車的刺激之爽,而是一種企圖逃脫現(xiàn)代文明主宰的、具有自我毀滅性的黑色快感。小說中的人物將撞車視作快感的源泉,便促使肉體的愉悅和死神的詛咒緊緊相銜。
而書中的物象“車”亦被賦予了更加復雜、深刻的涵義。一方面,作為現(xiàn)代科技的成果,車不僅僅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戰(zhàn)利品,而是對身體的致命解構(gòu)它不是一個幫助人類位移的中介,而是催命的死神載體。當書中人物為求快感而粉身碎骨之時,其身軀被無數(shù)金屬支架和鐵線縫合一處,成為一個沒有器官、更別說殘存器官快感的肉體,它完全由機械、軸承、輔助裝置和傷疤構(gòu)成。而恰恰又是這樣的金屬軀體,斷絕了人類逃遁的可能性:當每個人都坐進車的牢獄之后,公共道路便隔離出無數(shù)個不相關(guān)的小小私有空間,而當他們相撞時,肉體、機器和塑料便會接觸、沖撞,最終互相摧毀。此刻,一種怪誕卻又致命的聯(lián)系建立了。這或許是小說家和電影人對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悲觀看法。
他們站在人道和反思的基礎(chǔ)上,憂慮著人類的現(xiàn)狀和道義的未來,最終意識到了一種東西,正是這東西讓物質(zhì)出現(xiàn)問題、讓精神出現(xiàn)異化:科技理性。這是一種迷戀,一種狂熱的迷戀,迷戀高科技,憧憬現(xiàn)代文明,進而盲從著某種人類秩序。
這部小說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那時的西方社會正漸漸走進后工業(yè)時代。而同時期的英國社會學家Z.鮑曼(Z.Bauman)一直在反思現(xiàn)代性的弊端,他的著作《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曾如是寫道:“科學的理性計算精神、技術(shù)的道德中立地位、社會管理的工程化趨勢,正是現(xiàn)代性的這些基本要素,使得像大屠殺這種滅絕人性的慘劇成為設(shè)計者、執(zhí)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會集體行為(行動)。從極端的理性走向極端的非理性,從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蠻,看似悖謬,實則有著邏輯的必然……”
車象征著消費資本主義中私人財產(chǎn)的不可侵犯性,一度曾是社會地位的象征。某種觀點認為,車既是消費社會的動力所在,又是消費社會的寫照,不僅把人們運送到工作地點,更是人們消費欲望的客體。車是理想的消費品,給那些離開家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移動的家,既提供了個人空間、私有財產(chǎn)的安全感,又提供了一種被移置的冒險感。而當車禍和堵塞發(fā)生時,無論是從機械、交通還是貿(mào)易的角度講,都造成了現(xiàn)代社會體系的混亂,使所有的交換和流通被迫中止。這同時亦象征著車中私有空間的崩潰。當發(fā)生車禍時,人們只能走出車輛,開始互相交流,在公路上形成一個短暫的公共空間。這一剎那,某種社會階級壁壘被打破了。
因此,經(jīng)歷了一場噩夢般的文字狂歡之后,我們簡直無法為此書打出一個確定的分數(shù)。我們一方面憎恨這放肆大膽的性愛模式破壞了人類的愛和生活,但另一方面,我們卻不得不對作者敏銳而尖刻的表達感到難以抑制的尊敬。
對科技情色的探討,使這本書必然毀譽參半,也注定是一部一些人打滿分而另一些人打零分的文學經(jīng)典。難怪蘇珊?桑塔格說這是“當代小說中最具智慧的聲音”。巴拉德用歪曲的清醒審視著所有我們想問的,卻沒有答案的復雜問題。這些社會精英用撞擊覆蓋的創(chuàng)痛在作者筆下被準確地剝開,它們是他通向真實世界的切入口。
本目錄推薦
01
雪國
01
雪國
02
光年
02
光年
03
雪國
03
雪國
04
雪國
04
雪國
05
他人之履
05
他人之履
06
看不見的人
06
看不見的人
07
亞美尼亞創(chuàng)傷
07
亞美尼亞創(chuàng)傷
08
伊豆的舞女
08
伊豆的舞女
09
雙生石
09
雙生石
10
誰之罪?
10
誰之罪?
掃描二維碼
關(guān)于讀書
免責聲明
讀書目錄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