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是美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1981年上臺的里根政府針對美國的各種積弊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也大致從這一時期開始,美國逐漸出現(xiàn)宏觀經濟波動平緩化的局面,即“大穩(wěn)定”(GreatModeration)現(xiàn)象,經濟學家為此展開了熱烈討論。主流的觀點認為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運氣成分之外,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國經濟的內在穩(wěn)定機制也發(fā)生了結構性轉變。但2007~2009年的嚴重金融危機和“大衰退”使得“大穩(wěn)定”的討論黯然失色,并對整個宏觀經濟學界的研究產生了強烈沖擊。由曹永福編著的《從“大穩(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沿著“大穩(wěn)定”與“大衰退”這一主線對美國經濟周期展開系列專題研究。首先,《從“大穩(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回顧了經濟周期理論發(fā)展的歷程,總結了近10年來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新熱點,包括中波周期、“新聞”、預期和不確定性等問題;而且本書跟蹤研究了次債危機之后主流宏觀經濟學界的最新反應,包括金融因素在經濟波動中的作用、新凱恩斯主義者和新古典主義者對現(xiàn)有理論框架的反思、經濟周期的新研究熱點,等等。上述工作使得本書建立在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上?!稄摹按蠓€(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采用歷史研究方法,回顧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周期波動歷程,包括執(zhí)政黨的主要政策主張、突發(fā)經濟事件,等等,通過主要實體指標的波動完整描繪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圖景。此外,本書對美國GDP支出結構、產業(yè)結構、金融體系、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等方面的轉變進行了簡要的描述性分析,從而使得實證分析能夠與具體的歷史背景相結合。采用典型化事實的研究思路,《從“大穩(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從經濟周期的波動形態(tài)、金融與貨幣指標、勞動力市場指標、國際關聯(lián)性等方面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周期的新特點,主要結論包括:廣義貨幣供應量的順周期性顯著下降,就業(yè)相對于GDP的波動性有所增大,勞動生產.率的順周期性有所下降,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與美國的經濟周期關聯(lián)性有所提高,從“脫鉤”變?yōu)樵佟皰煦^”。上述結論對于認識美國經濟周期特征以及宏觀經濟形勢均有所幫助?!?007~2009年大衰退”使得“大穩(wěn)定”是否還存在已經值得商榷,本書的研究認為即使在今天看來“大穩(wěn)定”的討論仍然有其合理的成分。如產業(yè)結構向服務業(yè)的轉型為弱化宏觀經濟波動作出了貢獻;美國制造業(yè)的庫存管理能力仍然在繼續(xù)改善?!按蠓€(wěn)定”研究中的運氣假說(外部沖擊假說)曾非常流行,實際上在計量經濟學中“沖擊”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此外,“大穩(wěn)定”討論中比較熱門的金融創(chuàng)新和貨幣政策因素需要重新反思。 為總結“大衰退”的特殊性與一般性,《從“大穩(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比較。從多輪經濟周期組成的長波視角看,美國20多年的“大穩(wěn)定”局面和“大衰退”之間有內在聯(lián)系,這種長波波動模式與美國’“大蕭條”、1973年嚴重衰退之前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實體波動弱化背景下金融波動逐漸增大,產業(yè)繁榮逐漸過渡到投機性繁榮等。《從“大穩(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將“大衰退”與美國戰(zhàn)后歷次經濟衰退和“大蕭條”進行了比較?!按笏ネ恕笔敲绹鴳?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但沒有超過“大蕭條”的嚴重程度,兩次危機期間很多指標的波動模式有顯著差異,貨幣當局在兩次危機期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貨幣政策,兩次危機期間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有很大區(qū)別。從更廣的視角看,美國“2007~2009年大衰退”尚沒有像“大蕭條”、羅斯福新政時期那樣帶來深刻的社會轉型。美國從2009年開始了新一輪經濟復蘇,這輪復蘇的上升速度是比較可觀的,從復蘇速度和模式上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3輪經濟復蘇有更多相似之處(如“無就業(yè)復蘇”)。最后,《從“大穩(wěn)定”到“大衰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將美國經濟周期研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對中美經濟周期的典型化事實進行了選擇性比較,討論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平緩化現(xiàn)象,探討了中國經濟周期的中波和長波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