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各地不斷爆發(fā)各種重大自然災害,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震驚世界的“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死亡和失蹤人數(shù)已經達到26000多人,因此引發(fā)的核危機迄今尚未結束。災害的發(fā)生無法完全避免,甚至不可能準確預測,但是,事前構建并不斷完善減輕損失的“災害管理體系”,卻是任何一個現(xiàn)代政府所無法推卸的責任,也因此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災害管理的研究,既可以從自然科學角度對各種災害發(fā)生機理進行科學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減輕災害損失的技術性對策;也可以從社會科學角度研究如何將災害風險的評估和應對機制納入民眾的社會經濟生活之中,引導民眾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來應對災前準備、災中救急、災后恢復與重建,徹底實現(xiàn)“防災、減災”目的。本輯專題討論的主題“災害管理”將范圍設定為后者。現(xiàn)代社會所發(fā)生的自然災害,已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天災”,而是更多地體現(xiàn)為與各種社會經濟要素相結合的“人災”。剛發(fā)生的日本地震就是一個例證,它不僅給日本造成史無前例的巨大損失,而且對全球產業(yè)生態(tài)造成極大沖擊,尤其是尚在發(fā)展中的福島核危機,其所帶來的影響更是難以評估。從此次經驗來看,如何規(guī)劃相關制度,甚至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做到災前抵御風險、災后迅速恢復,即強調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科學災害管理研究,似乎日顯必要。有鑒于此,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在起步之初就將災害管理作為首項重要研究課題,并于2010年12月18日舉行了由來自美國、日本、中國臺灣以及大陸各地學者共同參加的“災害管理研討會”。本輯<公共治理評論》選取了研討會的一部分文章在“專題討論:災害管理”中予以呈現(xiàn)。雖然災害管理專題研究的覆蓋面也許稍嫌狹窄,但正值日本震災余波未盡之際,應該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