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21世紀開頭的時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劃編輯出版一套《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有計劃地訪問一些當事人,希望他們能將親歷、親見、親聞的史實口述回憶,讓采訪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資料,為后人留下一些寶貴的文化財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應該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谑鰵v史很重要?!墩撜Z》就不是孔子(前551一前479)的著作,而是口述。這情形與希臘的蘇格拉底(約前470一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學家們相似。那個時代學者們還沒有自己著書立說的習慣,思想學說都是靠自己口述而由門 人弟子記錄下來的。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論語》”者,孔子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 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墩撜Z》被奉為儒家經典,流傳兩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們當代人的所見、所聞、所歷,不能與之相比,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貢獻出來,流傳兩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們當代人的所見、所聞、所歷,不能與之相比,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貢獻出來,流傳下去,對社會還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