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二 佛教之興起與東方印度
一 東方與西方
二 婆羅門眼中的東方
三 瞻波中心的古印度
四 東方王族的興衰
五 奧義書與東方王朝
六 釋迦族來自東方
七 釋尊時代的印度國族
八 東方新宗教的勃興
九 釋迦的真諦
十 結論
三 “法”之研究
一 序起
二 圣道現見的正法
三 法與義·法與律的對立
四 傳承中的無比法與妙法
五 法輪與轉法輪
六 意識所識的法
四 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
一 秘密思想之濫觴
二 秘密教之傳布
三 秘密教之特色
四 印度佛教之衰亡
五 大乘是佛說論
一 序起
二 從佛法的表現上說
三 從佛法的流行上說
四 從學派的分裂看大乘
五 從經論的集出看大乘
六 從思潮的遞代看大乘
七 從大乘的內容看大乘
八 什么是初期的大乘經
六 略說廚賓區(qū)的瑜伽師
一 瑜伽師與廚賓
二 阿毗達磨師
三 經部譬喻師
四 大乘中觀師
五 瑜伽師
六 大乘瑜伽師
七 秘密瑜伽師
七 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系
一 印度的三期佛教——總說
二 廚賓中心的佛教區(qū)
三 廚賓中心區(qū)的佛教
四 錫蘭的佛教
五 晚期傳來的小乘經論
六 真常大乘經
七 瑜伽師的唯心論
八 大乘禪
九 后期的中觀學
十 秘密教
八 漢譯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九 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
一 九識品與九識章
二 阿摩羅識是轉依
三 阿摩羅識(轉依)的意義
四 阿摩羅識是自性清凈心
五 心界通二分說
十 如來藏之研究
一 序說
二 說如來藏之意趣
三 如來藏說之安立
四 如來藏之抉擇
五 流轉還滅之因依
六 如來藏說之三系不同解說
七 如來藏為涅巢因
八 如來藏為生死依
十一 阿陀那與末那
十二 欲與離欲
一 “欲”是什么
二 事欲的分折
三 欲與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