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退臺灣
一 派陳儀接收臺灣與“二·二八”事件
陳儀赴臺接收
“二·二八”事件
二 調陳誠赴臺準備后事
陳誠赴臺準備后事
撤運國庫黃金和故宮國寶
三 內外再掙扎一番
急訪菲律賓、韓國
西南掙扎
四 在臺復職
開辦“革命實踐研究院”
第三次復職
穩(wěn)住陣腳
一 改造中國國民黨
為什么要“改造”?
“改造”的過程
在“改造”中動了親信與要員
中國國民黨“七大”的召開
二 排斥異己
吳國楨他鄉(xiāng)避禍
孫立人“兵變”被囚
閻錫山“種能洞”讀書
何應欽“四處打雜”
白崇禧晚景凄涼
三 控制群眾團體
再造“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建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
四 “萬年國會”與地方自治
“萬年國會”
地方自治
五 整頓經濟
平抑物價
土地改革
扶植工商企業(yè)
六 重建“情治”與革新“軍制”
重建“情治”
革新“軍制”
七 爭取生存的“外交”
國民黨“外交”史上最黯淡的一刻
爭取“外交”生存
美國對臺政策的突變
美、蔣戰(zhàn)略關系的確立
蔣介石給在美國的宋美齡的電文
“反攻大陸”
一 “反攻大陸”政策的形成和實施
“反攻大陸”政策的提出
“反攻”政策的兩次調整和最后破滅
第一次軍事“反攻”和撤退大陳
第二次軍事“反攻”高潮與“八·二三”炮戰(zhàn)
第三次軍事“反攻”高潮與“光復”無望
二 “家天下”統(tǒng)治的不斷強化
終身“總統(tǒng)”的合法化
《自由中國》事件和雷震入獄
中國民主黨的流產
“文星”案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CC派的解體
“湖口兵變”耶?“湖口事件”耶?
臺島經濟的初步發(fā)展
三 “外交”出現危機
“五·二四”事件的爆發(fā)
“康隆報告”風波及聯大席位危機
“外交防線”的破裂
遲暮歲月
一 傳子苦心
一屆四次“國大”
連任第五任“總統(tǒng)”
二 革新保臺
革新理論的形成及其發(fā)展
行政革新的全面展開
人事革新與管理階層的年輕化
“憲政”革新與“本土化”政策的實施
經濟革新與“十信弊案”
三 “外交戰(zhàn)線”的潰決
不祥的先兆
第一個打擊——逐出聯合國
第二個打擊——《上海公報》的簽訂
第三個打擊——中日建交
四 在最后的日子里
妻子眼中的良侶
二子眼中的慈父
基督眼中的信徒
侍衛(wèi)眼中的老兵
飛來橫禍
回光返照
風雨中的寧靜
《病中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