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影視藝術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

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

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

定 價:¥30.00

作 者: 李正光 著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影視理論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9508990 出版時間: 2011-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 290 字數:  

內容簡介

  在20世紀90年代復雜的文化空間和話語場域,中國影壇“第六代”是蘊含復雜所指的一個“能指”。在纏繞其上的諸多文化現實和文化矛盾背后,是新一代電影人審美觀的轉向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立場的轉變?!端槠挠跋瘢ǖ诹鷮а莸膶徝烙^)》通過宏觀理論的尋繹、定位與個案文本的細讀、闡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文化學、心理學、電影美學互動的理論考辨論證中,既層層深入地梳理廓清了第六代導演這一代群產生的社會文化語境與“以丑為美”的影像實踐,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分析評估了其審美觀背后的文化特質及其美學價值。 《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是國內第一本關于第六代導演前世今生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專著,完善了中國電影導演代際譜系的地形圖,充盈了中國電影文化史和電影美學史。

作者簡介

  李正光,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教授。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時代之子:第六代作為一個新的代群
  第一節(jié) 霧中風景:第六代導演的顯影
  第二節(jié) 從第五代到第六代
    一、“文革”之子:第五代導演
    二、社會文化與電影語境的變遷
    三、“血管里流的是膠片”:第六代導演的藝術營養(yǎng)
    四、弒父:一種新的審美觀的確立
  第三節(jié) 中西審美鏡城中的“以丑為美”
    一、中國的美文傳統(tǒng)和電影觀
    二、西方美丑觀演變的譜系
第二章 以丑為美的影像實踐
  第一節(jié) 丑角登場
    一、丑角登場:新的人物群像
    二、影像修辭的變化
    三、丑怪行為的呈現
    四、深層心理的揭示
  第二節(jié) 原生態(tài)的場景呈現
    一、場景空間的選擇
    二、廢墟意象
    三、粗糙美學
    四、演員的非職業(yè)化
    五、廁所和廁所的“政治學”
  第三節(jié) 審丑的影像語言:長鏡頭
第三章 審丑:幾個個案分析
  個案一:誰在哭泣?——《哭泣的女人》分析
    一、人物視點:王桂香的命運流轉
    二、人物修辭:丑角美化
    三、祛魅與嘲弄:男性與權力形象
    四、影像呈現:復活的身體
  個案二:《蘇州河》:一個后現代的審丑文本
    一、邊緣話語:對上海都市現代性的消解
    二、不確定的敘事和碎片化的影像風格
  個案三:《青紅》和《世界》的比較閱讀
    一、生活在別處
    二、權力話語的顯與隱
    三、影像:框住的和流動的
第四章 以丑為美的文化闡釋
  第一節(jié) 邊緣文化的代言
    一、自身命運的書寫
    二、話語策略的選擇
    三、公共領域的參與
  第二節(jié) 青年文化的彰顯
    一、搖滾的面孔
    二、尋找的迷津
    三、時尚的追逐
    四、街道的凸現
  第三節(jié) 死亡意象的營造
    一、偶然之死:意義的消解
    二、營造死亡:生存的哲思
    三、超越死亡:生命的救贖
第五章 第六代電影的審美價值
  第一節(jié) 弱勢境遇的敞開
    一、彰顯弱勢的行動
    二、真實的呈現
    三、悲劇的力量
  第二節(jié) 藝術價值的拓展
    一、碎片化:一種敘事策略
    二、互文性:一種實踐創(chuàng)造
  結語:從兩次“七君子事件”談起
    一、規(guī)訓與懲罰:前“七君子事件”
    二、皈依與召喚:后“七君子事件”
  附錄一:《中國電影的“后黃土地”現象》
  附錄二:第六代主要導演和作品一覽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