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理論與應用》講述了公共產品理論是公共經濟學、財政學、公共管理學的基本理論,也是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強大理論工具。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的研究成果涉及公共產品理論,例如阿羅、斯蒂格里茨、奧斯特羅姆等。自亞當·斯密以來,對公共產品問題的分析一直是公共財政理論研究的重要主題,近三百年的財政思想史也顯現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因為提供公共產品在任何國家都是政府部門的一項基本職能。從國內來看,近幾年研究公共產品的文獻也逐漸多了起來。但基本是從某一個角度進行研究,從多角度全方位審視和研究公共產品的文獻較少,而從公共產品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角度研究公共產品問題的文獻則更少。 公共產品的內涵非常豐富,但恐怕很多人對公共產品的認識還局限于i筍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給出的公共產品經典定義,即公共產品是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實際上,由于公共產品姓“公”,因此將公共產品與政府以及其他相關的公共組織聯系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政府或相關公共組織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必須由它保障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西方經濟學告訴我們,經濟學主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社會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其實公共產品理論也主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社會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產品,如何提供公共產品,以及為誰提供公共產品。在這三個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公共產品理論還可以衍生出與之相關的一大堆相關理論問題。比如,如何確定哪些公共產品對公民來說是必需的,提供公共產品的資金如何籌措,如何保證公共產品的提供更具效率和公平,如何組織公共產品的提供和生產,對提供和生產公共產品的相關部門如何進行管理,如何保證公共產品可持續(xù)提供以確保公民福祉可持續(xù)地得到保障等。如果能把上述問題分析清楚,并將解決方案付諸實踐,則公共政策、公共財政和公共管理中的一系列問題和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遺憾的是,公共產品天然具備的無解特征,使得這些問題永遠也得不到完美解決。就像圓周率一樣,作為一個無理數,對圓周率的計算只能無限逼近結果,但你永遠也得不到最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