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是我國古代繼《史記》之后又一部史學兼文學巨著。也是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作者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人,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彪之子。司馬遷《史記》傳世之后,先后有劉向、揚雄等十多位學者加以續(xù)寫。到了東漢初年,班彪認為前人續(xù)寫《史記》之作多鄙俗,不足以繼承司馬遷,所以采集前朝遺事,作《史記后傳》數十篇。班彪死后,班固繼承父親遺志,又對班彪作史體例大力創(chuàng)新。他不滿于司馬遷將西漢帝王編于百王之末,置于秦始皇和項羽之后.決意采取斷代為史的方式,專寫西漢二百三十年(前206一公元23)歷史。 班固著史之初,曾受人誣陷,以私改國史之罪名而下獄,幸得其弟班超奮力營救,加之其所寫之史受到漢明帝賞識,班固不但被釋放。而且被授為蘭臺令史,享受較為優(yōu)厚的著史條件,潛心著述二十多年,終于將《漢書》基本寫咸。漢和帝永元四年(92),班固因事被連累下獄,并死于獄申。當時,八表及《天文志》還未完成,和帝詔令班固之妹班昭續(xù)寫而咸。 《漢書》可謂凝聚了班氏一家兩代三人的心血,全書一百卷,八十萬字。班固根據西漢政治的實際狀況,刪去《史記》的世家一體。而設立紀、表、志、傳四體,共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帝紀自高帝至平帝,為《漢書》的綱領;八表譜列要史,具有縱向打通的意義;十志分述典章文化,具有橫向貫通的作用;而七十篇傳列敘西漢一代重要人物及歷史本末。班固將西漢開國帝王劉邦之高帝紀置于開篇,而將篡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的王莽置于結尾。 《漢書》在繼承《史記》基礎上設立的體例基本為后世正史所承續(xù),在我國史學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