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國學”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文化。與世界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一樣,既蘊含著歷史的特征,又有著時代精神。國學的價值與意義毋庸置疑,國學對現代文明的作用無可替代。然而幾百年來,國學卻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其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迅速滑落,長期沉淪在遭否定受針砭的境地。盡管有志之士大聲疾呼重視國學,重建國學,可往往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曲高和寡。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國學被邊緣化的頹勢。國學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像流水一樣,滋潤著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向土壤一樣,培育著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儒家所倡導的“德治仁政”的治國觀念,道家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道法自然”的天人理想,釋家擁有的“普度眾生”的濟世情懷,以及法家所主張的“信賞必罰”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揚的“兼愛交利”的文化精神等,均已積淀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寶貴的歷史財富,為中國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國學是中華文明之根,傳統(tǒng)文化為我們提供的人格教育,行為規(guī)范、心志理想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個讀書人倘若缺乏了國學的滋潤,拒絕了國學的教誨,逃避了國學的熏陶,就算技能在多,術業(yè)再精,也只能淪為科學的機器。因為沒有人文關懷的科學技術雖然非常強大,但其結果也是非常可怕的。在人生路途中,能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能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襟,能心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志向,能懂得和運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大智慧,能表現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驚”的非凡氣概,靠的是一種精神和文化,也就是精神境界和文化定力,而精神境界和文化定力則來自于國學典籍的長期浸潤。所以國學就是走向新時代的起點,建設新文明的資源,更是與每個人的修養(yǎng)和人生態(tài)度相關。所以呼喚國學回歸,重視國學的價值,是眾多有志之士的共識。在當今的商業(yè)社會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一種平和,積極的心態(tài),傳統(tǒng)文化會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典范和啟示。讓每個有志之士都重新走近國學,認識國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