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歷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系,這些為他日后學術思想的發(fā)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章,《新歷史學派的形成》,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貒螅邓鼓杲⒘耸氛Z所,集中了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臺??;第三章,《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史學家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單一體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表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并重新描繪出古代歷史的畫卷。王先生檢討了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識分子群體的矛盾心態(tài),指出傅斯年在反對傳統(tǒng)的道德內省哲學時與清代考據派學者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為參照系和武器,對中國的內省的道德傳統(tǒng)進行駁斥。傅斯年集中地對“性”、“命”、“令”、“心”這幾個關鍵概念作了詳細的辨證,寫成《性命古訓辨證》(1940年);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負》,在這一章中,作者認為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民族主義興起、專制政治下民主與獨裁辯論的高漲、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個人主義、反傳統(tǒng)、倡導純學術等成為一種負擔,并闡述這種轉變的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時代人所受的影響;第六章,《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與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滿,因此他對蔣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漸漸緩解了傳統(tǒng)價值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張力。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與1895年后的知識思潮》、《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書前附有傅斯年年表,書后附有兩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諷刺顧頡剛推翻中國古代史真實性的方法論的小說片段,另一篇是傅與當時的國民黨參謀長陳布雷關于蔣介石的為人的談話——這兩篇短文再次為書的標題作下注釋:歷史與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開的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