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七八十年代性別研究和女性主義思潮在西方開始滲透進了不同的學術領域。西方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亦是在70年代初期“異軍突起”,脫離早先的社會學和現(xiàn)實反映模式,結合當時的心理學、符號學以及后結構主義浪潮,對西方主流商業(yè)電影:好萊塢電影:作出了強大的顛覆性的批判。女性主義電影批評和理論推翻了原有的對電影和性別關系的認知,指出好萊塢電影并不是現(xiàn)實的“反映”,而是“建構”現(xiàn)實的一種視覺體系。這個視覺敘事體系不僅以男性心理及其性快感為中心,而且以一種物化女性的凝視結構為機制,從而使得男性欲望成為推動敘事發(fā)展的動力,男性人物成為觀眾認同的主體。在批判男性中心的商業(yè)化好萊塢電影同時,早期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還提倡“女性電影”或女性主義電影。部分女性主義電影學者認為只有運用與好萊塢主流電影截然不同的視覺敘事模式,即先鋒派和實驗性電影,女性主義電影才能實現(xiàn);而另一部分女性主義電影學者則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具有革命意義的女性“反電影”(Counter-Cinema,反男性視覺體系)實踐只有在未來才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