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民族史志以山川為盟:黔中文化接觸中的地景傳聞與歷史感

以山川為盟:黔中文化接觸中的地景傳聞與歷史感

以山川為盟:黔中文化接觸中的地景傳聞與歷史感

定 價:¥29.00

作 者: 湯蕓 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叢編項: 人文田野叢書
標 簽: 民族史志

ISBN: 9787105097319 出版時間: 2008-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31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以山川為盟:黔中文化接觸中的地景傳聞與歷史感》是一個圍繞著文化接觸、地景與傳聞而展開的歷史民族志報告,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本研究的田野點在貴州省中部的一個歷史上曾被稱為“半邊山”的地區(qū)。這是一個位于滇黔通道旁的多民族雜居的區(qū)域,歷史上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移民遷居至此,形成了“苗族住山頭,仲家(布依族)住水頭,客家(漢族)住街頭”的居住格局。在長期的共處共存中,居住于“半邊山”區(qū)域內(nèi)的各類人群形成了一種“融而未合、分而未裂”之情狀。經(jīng)過多次田野調查與大量文獻資料的梳理,本研究盡量呈現(xiàn)了自明朝中期以來這一區(qū)域的文化接觸與區(qū)域整合機制的變化,以及當?shù)鼐用裨谶@一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感,并指出,居住于當?shù)氐牟煌巳涸谄渖鐣畹幕咏煌兴喗Y的是一種等級性的“社會盟約”的關系。

作者簡介

  湯蕓,湖南益陽人,2008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獲人類學博士學位?,F(xiàn)為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講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象征人類學、社會記憶與景觀研究、西南民族地區(qū)的文化接觸與空間觀念等。已發(fā)表:《從他者看“夷漢雜處”》、《“大傳統(tǒng)”和它的影子:“正統(tǒng)”觀念與一個仙姑的“靈力”》、《社會記憶·景觀·敘事》等論文。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一、課題界定:關于黔中文化接觸的個案
二、研究背景:西南圖景·文化接觸
三、方法路徑:地景·社會記憶·傳聞
四、論證框架
第一部分半邊山的歷史與神話
第一章 鎮(zhèn)山印象
一、今日鎮(zhèn)山
二、空間語境中的地方史

第二章 半邊山:“形”“象”的空間
一、天人互不相勝:半邊山起源神話
二、混沌初開:以草為界
三、經(jīng)緯區(qū)宇:以墳管山
四、“形”“象”空間中的“半”
第二部分“半”的自覺:花場與鎮(zhèn)山寺

第三章 花場:社會生活的例證
一、花場·儀式符號·社會盟約
二、花場秩序:不可轉讓的“靈力”
三、“風調雨順”與移民序列
四、“以山川為盟”

第四章 鎮(zhèn)山寺:寺的命運·“半”的自覺
一、鎮(zhèn)山寺?武廟?——地景命名的困境
二、應“運”而生的鎮(zhèn)山寺
三、“半?yún)⑷宥Y半?yún)⒍U”
四、鎮(zhèn)山寺的“重生”
五、鎮(zhèn)山寺與“半”的自覺
第三部分重組半邊山:水庫與去“地”化

第五章 水庫:半邊山的新格局
一、從半邊山之“半漢半夷”到鎮(zhèn)山之布依族
二、水庫形成:從“伴水”到“臨水”
三、半邊山與水庫的“生態(tài)”美學
四、半邊山的“亂”與“靜”

第六章 地景的去“地”化
一、鎮(zhèn)山寺的新命運
二、花場上的新盟約
三、新地景:生態(tài)博物館
四、去“地”化:從地景到景觀
結論
一、山川之“盟”
二、“半”的啟示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