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地域文化閩文化新論

閩文化新論

閩文化新論

定 價:¥50.00

作 者: 汪征魯 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其他地域文化

ISBN: 9787516100301 出版時間: 2011-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74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閩文化系列研究:閩文化新論》研究除對閩文化作全面的綜合性的專論外,還對五個次區(qū)域民系文化和一個少數(shù)民族文化分別進行整體性的研究。我們期望這種把區(qū)域文化事象視為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系統(tǒng)的綜合性、整體性研究,對閩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會有所推進,對地域文化知識的普及也有所裨益。令人高興的是,2007年6月,福建經(jīng)文化部批準設立了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這是福建地域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在促進新一輪的福建地域文化研究熱潮的到來。閩文化是一個歷史文化概念,也是一個當代文化概念。如何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結(jié)合起來,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構建具有現(xiàn)代文明的閩文化,既是個實踐問題,也是個理論課題。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里,在閩文化的再出發(fā)中,無論實踐或者理論,我們都會有新的更多的創(chuàng)獲。

作者簡介

  汪征魯,祖籍上海市寶山縣,1947年8月1日生,1989年9月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獲歷史學博士?,F(xiàn)為福建師范大學國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優(yōu)秀專家、中國史學會理事、福建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史、史學理論與歷史哲學。至今出版有《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等專著六部;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雜志發(fā)表論文六十余篇。先后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二次,福建省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四次,二等獎二次。2009年9月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題解
   二  山海形勝——福建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章  貝殼與石錛的文化芬芳——閩文化初始
 第一節(jié)  舊石器時代的福建人類與文化的萌芽
   一  福建地區(qū)以三明萬壽巖靈峰洞、船帆洞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及遺物
   二  若干結(jié)論
 第二節(jié)  閩江下游曇石山類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  殼丘頭遺址
   二  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未分文化層的第一、二、三、四、五次發(fā)掘
   三  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分文化層的第六、七、八、九次發(fā)掘
   四  屬于曇石山中層類型的莊邊山下層遺址
   五  屬于曇石山中層類型的溪頭下層遺址
   六  屬于曇石山中層類型的東張下層遺址
 第三節(jié)  新石器時代后期福建中西部山地文化類型
   一  浦城黨溪牛鼻山遺址
   二  南平寶峰山遺址
   三  浦城石排下遺址
 第四節(jié)  閩文化的原生態(tài)
   一  關于“貝殼遺址”或“貝冢遺址”
   二  這一時期農(nóng)業(yè)或者未出現(xiàn)或者在后期
   三  石錛與石錛文化
   四  福建貝丘文化中的蚌器與骨器
   五  福建貝丘文化中的釜
   六  殼丘頭文化與南島語族的起源
   七  閩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類型文化之性質(zhì)與特征
第二章  唐宋之變理學源流——閩學述論(上)
 第一節(jié)  宋代理學崛起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  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成熟化及后期化
   二  隋唐五代學術思想的流變
   三  宋代封建中央集權的相對柔性化
   四  兩宋國家政權的積貧積弱及異族侵凌而產(chǎn)生的知識分子民族意識與興亡意識之高漲
 第二節(jié)  北宋理學的產(chǎn)生及其對閩學的影響
   一  理學開山周敦頤的濂學及其對閩學的影響
   二  邵雍的象數(shù)學及其對閩學的影響
   三  張載的關學及其對閩學的影響
   四  程顥、程頤的洛學及其對閩學之影響
第三章  閩中移民社會的構成與儒學的興起——閩學述論(中)
 第一節(jié)  福建的移民
   一  福建的原始土著居民
   二  周秦之際的閩越族
   三  東漢末年至三國孫吳政權時的移民潮
   四  西晉永嘉之亂以后一百余年間的移民潮
   五  唐末五代動亂之際的移民潮
   六  這一時期福建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中原儒學的人閩
   一  福建原始的本土文化
   二  唐代漢族儒家文化的入閩
   三  五代之際王審知兄弟之興學
   四  五代之際閩中的儒學學者
 第三節(jié)  閩學先驅(qū)
   一  陳襄所代表的“閩中四先生”
   二  游酢及其學說
   三  楊時及其學說
   四  羅從彥及其學說
   五  李侗及其學說
第四章  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閩學述論(下)
 第一節(jié)  朱熹的思想體系
   一  朱熹生平
   二  宇宙與人類社會本體論——天理論
   三  人學觀與社會歷史觀
   四  認識論(上)——以敬為核心的道德涵養(yǎng)論
   五  認識論(下)——格物致知論
   六  人的自我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
   七  方法論——理一分殊
 第二節(jié)  閩學再認識
   一  幾位重要的閩學學者
   二  閩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第五章  發(fā)端與極致——侯官新學述論(上)
 第一節(jié) 清代學術思想變遷
   一  明清之際的經(jīng)世實學
   二  乾嘉考據(jù)學
   三  晚清社會危機與新學的發(fā)端
 第二節(jié) 晚清新學之演化系列
   一  新學之含義
   二  器物層面之新學,亦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亦即南皮新學
   三  政治體制層面之新學,亦即戊戌變法之學,亦即康有為代表的南海新學
第六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閩文化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的關鍵之一
   一  侯官新學述論(下)
   一  侯官新學之義界
   二  嚴復的家世與受業(yè)
   三  嚴復負笈英倫
   四  嚴復執(zhí)教北洋
   五  侯官新學體系之構建——嚴復譯介西學
   六  侯官新學之內(nèi)涵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