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1.1 分散系
1.2 氣體
1.2.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1.2.2 分壓定律
1.3 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1.3.1 物質的量濃度
1.3.2 質量摩爾濃度
1.3.3 質量分數(shù)
1.3.4 幾種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
1.4 稀溶液的通性
1.4.1 溶液蒸氣壓下降
1.4.2 溶液沸點的升高和凝固點降低
1.4.3 溶液的滲透壓
1.5 膠體溶液
1.5.1 分散度和表面吸附
1.5.2 膠團的結構
1.5.3 膠體溶液的性質
1.5.4 溶膠的穩(wěn)定性和聚沉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狀液
1.6.1 高分子溶液
1.6.2 乳狀液
思考題
習題
第二章 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
2.1 基本概念
2.1.1 化學反應進度
2.1.2 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
2.1.3 狀態(tài)和狀態(tài)函數(shù)
2.1.4 過程與途徑
2.1.5 熱和功
2.1.6 熱力學能與熱力學第一定律
2.2 熱化學
2.2.1 化學反應熱效應
2.2.2 蓋斯定律
2.2.3 反應焓變的計算
2.3 化學反應的方向與限度
2.3.1 化學反應的自發(fā)性
2.3.2 熵
2.3.3 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據(jù)
2.3.4 :標準摩爾生成吉布斯函數(shù)與標準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shù)變
2.4 化學平衡
2.4.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2.4.2 平衡常數(shù)
2.4.3 標準平衡常數(shù)與標準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shù)變
2.4.4 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平衡移動原理
2.5 化學反應速率
2.5.1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2.5.2 反應歷程與基元反應
2.5.3 簡單反應級數(shù)的反應
2.5.4 反應速率理論
2.5.5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2.6 化學反應一般原理的應用
思考題
習題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礎
3.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3.2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類
3.2.1 化學分析方法
3.2.2 儀器分析方法
3.3 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
3.3.1 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
3.3.2 分析結果的表示方法
3.4 定量分析中的誤差
3.4.1 準確度和精密度
3.4.2 定量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
3.4.3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3.5 分析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
3.5.1 平均偏差和標準偏差
3.5.2 平均值的置信區(qū)間
3.5.3 可疑數(shù)據(jù)的取舍
3.5.4 分析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報告
3.6 有效數(shù)字及運算規(guī)則
3.6.1 有效數(shù)字
3.6.2 有效數(shù)字的運算規(guī)則
3.7 滴定分析法概述
3.7.1 滴定分析法的分類
3.7.2 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7.3 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
3.7.4 滴定分析中的計算
思考題
習題
第四章 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
4.1 電解質溶液
4.1.1 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4.1.2 活度與活度系數(shù)
4.2 酸堿理論
4.2.1 酸堿質子理論
4.2.2 酸堿的相對強弱
4.2.3 酸堿電子理論
4.3 溶液酸度的計算
4.3.1 質子平衡式
4.3.2 一元弱酸(堿)溶液酸度的計算
4.3.3 多元弱酸(堿)溶液酸度的計算
4.3.4 兩性物質溶液酸度的計算
4.3.5 酸堿平衡的移動
4.3.6 溶液酸度的測試
4.4 緩沖溶液
4.4.1 緩沖作用原理
4.4.2 緩沖溶液pH的計算
4.4.3 緩沖容量
4.4.4 重要緩沖溶液
4.5 弱酸(堿)溶液中各型體的分布
4.5.1 一元弱酸(堿)溶液
4.5.2 多元弱酸溶液中各種型體的分布
4.6 酸堿滴定法
4.6.1 酸堿滴定曲線
4.6.2 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4.6.3 酸堿滴定應用示例
思考題
習題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
5.1 溶度積原理
5.1.1 溶度積常數(shù)
5.1.2 溶度積和溶解度的相互換算
5.1.3 溶度積原理
5.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動
5.2.1 影響難溶電解質溶解度的因素
5.2.2 沉淀的溶解
5.3 多種沉淀之間的平衡
5.3.1 分步沉淀
5.3.2 沉淀的轉化
5.4 沉淀滴定法
5.4.1 莫爾法
5.4.2 佛爾哈德法
5.4.3 法揚司法
思考題
習題
第六章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
6.1 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
6.1.1 氧化值
6.1.2 氧化與還原
6.2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6.3 電極電勢
6.3.1 原電池
6.3.2 電極電勢
6.3.3 標準電極電勢
6.3.4 原電池電動勢的理論計算
6.3.5 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
6.3.6 條件電極電勢
6.4 電極電勢的應用
6.4.1 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
6.4.2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
6.4.3 確定氧化還原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6.4.4 計算K或溶液的pH
6.5 元素電勢圖及其應用
6.5.1 元素電勢圖
6.5.2 元素電勢圖的應用
6.6 氧化還原反應速率及其影響因素
6.6.1 氧化還原反應的復雜性
6.6.2 影響氧化還原反應速率的因素
6.7 氧化還原滴定法
6.7.1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6.7.2 氧化還原指示劑
6.7.3 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
6.8 常用氧化還原滴定方法
6.8.1 重鉻酸鉀法
6.8.2 高錳酸鉀法
6.8.3 碘量法
6.8.4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思考題
習題
第七章 物質結構基礎
7.1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7.1.1 微觀粒子(電子)的運動特征
7.1.2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描述
7.1.3 原子軌道和電子云的圖像
7.2 多電子原子結構
7.2.1 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則
7.2.2 電子層結構與元素周期律
7.2.3 原子性質的周期性
7.3 化學鍵理論
7.3.1 離子鍵理論
7.3.2 價鍵理論
7.3.3 分子軌道理論
7.3.4 共價鍵的類型
7.3.5 共價鍵參數(shù)
7.4 多原子分子的空間構型
7.4.1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
7.4.2 雜化軌道理論
7.5 共價型物質的晶體
7.5.1 晶體的類型
7.5.2 金屬晶體
7.5.3 分子晶體
7.6 離子型晶體
7.6.1 離子的電子層結構
7.6.2 離子晶體
7.6.3 離子極化作用
7.7 多鍵型晶體
思考題
習題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與配位滴定
8.1 配位化合物的組成和命名
8.1.1 配位化合物的組成
8.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8.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學鍵理論
8.2.1 配位化合物的價鍵理論
8.2.2 晶體場理論簡介
8.3 配位化合物的類型和異構化
8.3.1 配位化合物的類型
8.3.2 配位化合物的異構現(xiàn)象
8.4 配離子在溶液中的解離平衡
8.4.1 配位平衡常數(shù)
8.4.2 配位平衡的移動
8.5 配位滴定法
8.5.1 配位滴定法的特點
8.5.2 乙二胺四乙酸在溶液中的平衡
8.5.3 二胺四乙酸與金屬離子平衡
8.5.4 配合物的條件平衡常數(shù)
8.6 配位滴定曲線
8.6.1 配位滴定曲線
8.6.2 配位滴定所允許的最低pH和酸效應曲線
8.7 金屬指示劑
8.7.1 金屬指示劑的變色原理
8.7.2 常用的金屬指示劑
8.7.3 使用指示劑時存在的問題
8.8 配位滴定的應用
8.8.1 滴定方式和應用實例
8.8.2 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
思考題
習題
第九章 儀器分析法選介
9.1 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法
9.1.1 概述
9.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9.1.3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9.1.4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9.1.5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測定的方法
9.1.6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誤差和測量條件的選擇
9.1.7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應用實例
9.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2.1 概述
9.2.2 基本原理
9.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9.2.4 定量分析方法
9.2.5 原子吸收法的特點和應用
9.3 電勢分析法
9.3.1 概述
9.3.2 離子選擇性電極
9.3.3 直接電勢法
9.3.4 電勢滴定法
9.4 色譜分析法
9.4.1 概述
9.4.2 色譜分析法的原理
9.4.3 色譜定性和定量分析
9.4.4 氣相色譜儀及氣相色譜法的特點
9.4.5 高效液相色譜儀及高效液相色譜法的特點
思考題
習題
第十章 元素化學
10.1 元素概述
10.1.1 元素分布
10.1.2 元素分類
10.2 s區(qū)元素
10.2.1 s區(qū)元素的通性
10,2.2 重要化合物
10.3 p區(qū)元素
10.3.1 p區(qū)元素的通性
10.3.2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10.4 d區(qū)元素
10.4.1 d區(qū)元素的通性
10.4.2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10.5 ds區(qū)元素
10.5.1 ds區(qū)元素的通性
10.5.2 重要化合物
10.6 f區(qū)元素
10.6.1 鑭系元素概述
10.6.2 鑭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0.6.3 錒系元素概述
10.6.4 釷和鈾及其化合物
思考題
習題
第十一章 復雜物質的分離與富集
11.1 沉淀分離法
11.1.1 無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
11.1.2 有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
11.1.3 共沉淀分離和富集
11.1.4 常用的生化沉淀分離法
11.2 液一液萃取分離法
……
第十二章 化學信息的網絡檢索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習題參考答案
希臘字母表
索引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