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藏歷第12個饒迥土牛年,即公元1709年,在宗喀巴大師創(chuàng)建噶丹寺300周年之際,一世嘉木樣協(xié)巴在桑曲(bSangChu,即大夏河)河畔選定了建拉卜楞寺的吉日,是為創(chuàng)建拉卜楞寺的標志性年代。300年來,特別是自公元18世紀中后葉以后,拉卜楞寺逐漸發(fā)展成為安多地區(qū)一重要的藏文化中心。在漢藏文化交流方面,這里完成了藏歷對內地歷法的吸收,培養(yǎng)了像格西喜饒嘉措這樣的大學者,亦接納了像李安宅、黃明信這樣來大寺學習的漢地知識分子。本書所關注的是近代以來去往拉卜楞大寺的內地旅行者。可以說,他們對藏族聚居區(qū)的認識,構成了內地對安多地區(qū)和拉卜楞大寺的幾乎全部的知識,至今甚至還影響左右著許多人的藏傳佛教觀和對藏民族及藏文化的看法。本書以內地旅行者眼中的拉卜楞為書寫視角,以內地旅行者所著的地方志、考察游記、調查報告、攝影藝術作品等為文獻分析材料,將文獻研究、口頭傳說和田野調查相結合,較全面展示了內地旅行者眼中的各個歷史時期拉卜楞地區(qū)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全書以1931年前、1931—1937年、1937—1949年、1949年四大時間段為經,以這四時期內進入拉卜楞考察的內地各類旅行者為緯,分類概述他們來拉卜楞的歷史背景、身份、目的,幫助讀者解讀這些旅行者當時所作記錄的歷史與現實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