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不衰,一脈如魂,歷久彌新。而今,中華民族更以強盛的雄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為有了民族思想的精髓:國學經典作為恒久的驅動力。中華國學書籍浩瀚如海,大浪淘沙而其經典作品更是光芒四射。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學問何其廣博深奧!疊床架屋;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脈傳承;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國學”一說,最早見于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以及《國學概論》演講,又可稱為國故。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更是貫穿于其中的精神,蘊涵著炎黃子孫對生命和客觀世界多種多樣的理解和追求。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干,又分成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禮儀等支脈。一言以蔽之,日“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這突出表現(xiàn)在儒、道、釋三家學問,既鼎足而立,各有不同的探究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征,又互相滲透,互相吸收,相輔相成,共存并進。儒家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座右銘;道家說“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釋家又強調“因果輪回,教人從善”,究其根本,都離不開“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方面。故南宋孝宗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后又有所謂“強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尚佛”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