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庚子之后,清政府屢屢敗于列強,內外交困。為擺脫困境,清政府改革舊軍制,編練新軍,要求各省選派學生赴日留學,學習軍事。當時,孫中山在日本創(chuàng)辦“中國同盟會”,旨在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山西委派的留學生溫壽泉、喬煦、榮炳、張瑜、黃國梁、閻錫山、趙戴文、馬開崧等人一到日本就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紛紛加入同盟會。學習期滿回國后,他們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發(fā)展了一批同盟會會員。為奪取兵權,掌握軍隊,與在北京創(chuàng)辦《國風日報》的景定成、王用賓積極配合,同山西巡撫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使山西的新軍基本上掌握在同盟會手中。他們積極響應武昌起義,舉行了武裝起義,殺死巡撫,舉閻錫山為都督,組建了軍政府。袁世凱對山西的革命軍進行了血腥鎮(zhèn)壓。娘子關失守后,山西的革命軍從南到北展開了武裝斗爭,光復大同、運城。經過激烈的浴血奮戰(zhàn),拼死搏殺,直至辛亥革命取得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