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785~804),字習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他出身于唐朝名門望族隴西李氏,素有政治抱負,27歲即考中進士,歷任校書郎、國子博士等職,終官至禮部尚書、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成為中樞要員。學術思想上,李翱師從唐朝大儒韓愈,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追隨乃師主張,大力提倡“文以載道”“文貴創(chuàng)意造言”“文應實用”等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為文重秉筆實錄,敢為女性立傳,開唐朝古文寫作樸實一派風氣之先。李翱也是唐朝儒學的代表人物,極力主張辟“佛老”,復興儒學。他挖掘發(fā)揮《中庸》“性命”傳統(tǒng),吸收佛、道理論,提出“性善情惡”說以及“滅情復性”,思想。李翱的思想對后世北宋理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后世學者也尊其為“理學先驅”。